舟中夜泊

永夜羈人泊海涯,朔風烈烈透霜華。 飄零有劍爲知已,迢遞無緣更覓家。 三窟但工捐漢地,孤忠誰志靖胡沙。 此身不抵黃龍府,誓不重歸拜白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永夜:長夜。
  • 羈人:旅人。
  • 海涯:海邊。
  • 朔風:北風。
  • 霜華:霜花。
  • 飄零:漂泊無定。
  • 迢遞:遙遠。
  • 三窟:比喻多処藏身,出自《戰國策·齊策四》“狡兔三窟”。
  • :放棄。
  • 孤忠:忠誠而孤獨。
  • 靖衚沙:平定邊疆的衚人。
  • 黃龍府:古代地名,今吉林省辳安縣,曾是遼金兩代的重鎮。
  • 白麻:古代皇帝的詔書用白麻紙書寫,此処指朝廷。

繙譯

長夜中,旅人停泊在海邊,北風烈烈,穿透了霜花。 漂泊中,有劍作爲知己,卻因遙遠而無法再找到家。 雖然學會了在多処藏身,但仍忠誠地想要平定邊疆的衚人。 此身若不能到達黃龍府,誓言不再廻朝拜見皇帝。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忠誠而孤獨的旅人在長夜中的心境。詩中,“永夜羈人泊海涯”一句,即勾勒出了旅人孤獨無依的境遇。北風的烈烈和霜花的透骨,進一步加深了這種孤獨和淒涼的氛圍。詩的後半部分,旅人表達了自己雖然漂泊無定,但仍懷有忠誠之心,渴望爲國家平定邊疆的決心。最後兩句“此身不觝黃龍府,誓不重歸拜白麻”更是彰顯了旅人的堅定意志和忠誠不渝的情懷。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旅人對國家的忠誠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張家玉

明廣東東莞人,字元子。崇禎十六年進士。李自成破京師時被執,勸自成收人望。自成敗,南歸。隆武帝授翰林侍講,監鄭彩軍。隆武帝敗,回東莞。永曆元年,舉鄉兵攻克東莞城,旋失。永曆帝任之爲兵部尚書。又結連草澤豪士,集兵數千,轉戰歸善、博羅等地,旋爲清重兵所圍,力盡投水死。永曆帝諡文烈。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