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黎大行,瀕行以途窮爲恨,賦詩見示;仍用前韻答之

柳色河橋弄晚陰,臨歧攀折思偏淫。 乍來紫氣原幹鬥,此去皇華爲溉鬵。 殿上未歸和氏璧,橐中誰賜陸生金? 飄零莫漫愁書劍,六傳平驅正在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臨歧:麪臨岔路。
  • 攀折:拉斷、折取。
  • 偏婬:過分、過度。
  • 紫氣:祥瑞之氣,常用來比喻吉祥的征兆。
  • 乾鬭:觸及星鬭,形容極高。
  • 皇華:指皇帝的恩寵。
  • 溉鬵(gài xín):澆水於鼎,比喻受到皇帝的恩澤。
  • 和氏璧:古代著名的美玉,比喻珍貴的寶物。
  • 橐中:袋子中。
  • 陸生金:指陸賈的金子,比喻賞賜或財富。
  • 六傳: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鞦》。
  • 平敺:平穩地行進。

繙譯

在河橋邊的柳樹下,晚隂中擺弄著柳枝,臨別時拉斷柳枝,思緒過度。 剛來到這裡時,祥瑞之氣似乎觸及星鬭,而今離去,皇帝的恩寵如同澆灌鼎中的水。 殿上還未歸來的是珍貴的和氏璧,袋子中誰會賜予我陸賈那樣的金子? 不要因爲飄零而憂愁書劍,六經平穩地行進,正是在今天!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離別時的深情與對未來的期許。通過“柳色河橋”、“臨歧攀折”等意象,表達了離別的哀愁與不捨。同時,“紫氣乾鬭”、“皇華溉鬵”等詞句,展現了詩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自信。最後,以“六傳平敺”作結,強調了詩人在學問上的追求和堅定信唸。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的才華與抱負。

張煌言

張煌言

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爲人剛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報國濟民。崇禎時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失守,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後奉魯王,聯絡十三家農民軍,並與鄭成功配合,親率部隊連下安徽二十餘城,堅持抗清鬥爭近二十年。 清康熙三年(1664年),隨着永曆帝、監國魯王、鄭成功等人相繼死去,張煌言見大勢已去,於南田的懸嶴島解散義軍,隱居不出。是年被俘,後遭殺害,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清國史館爲其立傳,《明史》有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諡忠烈,入祀忠義祠,收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 其詩文多是在戰鬥生涯裏寫成,質樸悲壯,充分表現出作家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滃州行》、《閩南行》、《島居八首》、《冬懷八首》等詩抒情言志,表現艱苦卓絕的戰鬥生活。尤其是《甲辰八月辭故里》二首及《放歌》、《絕命詩》,寫於就義之前,飽含血淚,是傳世之作。亦能文,較著名的有《北征錄》、《上延平王書》、《奇零草序》等。今有《張蒼水集》行世,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 ► 5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