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泉隱居圖

· 張羽
日長侍立南薰殿,聖主從容正開卷。 內臣如鵠擁圖書,詔許近前曾一見。 玉躞金題照眼新,三王二李跡未陳。 妙筆森芒洞冥漠,乃知今人非古人。 歸來三嘆北窗下,開屏見此新圖畫。 流淙百折掛石樑,古木寒鬆勢相亞。 木末何人一草廬,山泉之人昔所居。 鴻臚寺裏晚朝下,對此高堂心鬱紆。 華亭柳湖眼中見,武陵桃源路豈殊。 老夫曾住康王谷,五老香爐映飛瀑。 亂來井臼今可存,因爾高歌望黃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玉躞(xiè):古代用來盛放玉器的匣子。
  • 金題:金色的題字。
  • 森芒:形容筆鋒銳利,光芒四射。
  • 洞冥漠:洞察深邃,指筆力深刻。
  • 流淙(cóng):水流聲。
  • 掛石樑:懸掛在石橋上的水流。
  • 木末:樹梢。
  • 鴻臚寺:古代官署名,負責接待外賓。
  • 鬱紆(yū):心情沉重,憂鬱。
  • 華亭柳湖:地名,指風景優美的地方。
  • 武陵桃源:傳說中的理想國,比喻隱居之地。
  • 康王谷:地名,指作者曾經居住的地方。
  • 五老香爐:指五座山峯,形似香爐。
  • 井臼(jiù):水井和石臼,指日常生活所需。
  • 黃鵠(hú):黃色的天鵝,比喻高遠的志向。

翻譯

夏日漫長,我在南薰殿侍立,聖主從容地展開書卷。內臣們像鵠鳥一樣圍繞着圖書,聖主曾允許我近前一睹。玉匣中的金題字眼新奇,三王二李的筆跡尚未陳舊。妙筆如芒,洞察深邃,我這才知今人不及古人。歸來後在北窗下嘆息三次,展開屏風,見到這幅新圖畫。水流百折,掛在石橋上,古木寒鬆氣勢相當。樹梢上是誰的一間草廬,那裏曾是山泉隱居者的地方。在鴻臚寺晚朝後,面對這高堂,心情沉重。華亭柳湖的美景在眼前,武陵桃源的路又豈有不同?我曾在康王谷居住,五老香爐映照着飛瀑。亂世中,日常所需的水井和石臼是否還存?因此我高歌,望着黃鵠,期望高遠的志向。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宮中侍立時所見的珍貴書畫,以及歸來後對一幅山泉隱居圖的感慨。詩中通過對古代書畫的讚美,表達了對古人藝術成就的敬仰,同時也反映了對現實的不滿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詩的結尾,作者以高歌望黃鵠的形象,抒發了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對現實困境的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豐富的情感世界。

張羽

張羽

張羽,元末明初文人。字來儀,更字附鳳,號靜居,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後移居吳興(今浙江湖州),與高啓、楊基、徐賁稱爲“吳中四傑”,又與高啓、王行、徐賁等十人,人稱“北郭十才子”,亦爲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詩作筆力雄放俊逸,著有《靜居集》。 ► 7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