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亥除夕

廿年曾注粵參藩,前後趨承站主恩。 嶺外民生空杼軸,遼陽兵氣咽關門。 私憂國計無歸着,屢到家書亦厭煩。 半百已過彈指頃,尚留殘燭照黃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癸亥: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方式,此處指明朝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
  • 除夕:農曆年的最後一天,即春節前夜。
  • 廿年:二十年。
  • 粵參藩:指在廣東擔任參政(省級行政官員)。
  • 趨承:恭敬地侍奉。
  • 站主恩:指受到上級或君主的恩寵。
  • 嶺外:指五嶺以南,即廣東一帶。
  • 民生空杼軸:比喻百姓生活困苦,無以爲生。杼軸(zhù zhóu),古代織布機上的兩個主要部件,此處比喻生計。
  • 遼陽兵氣咽關門:指遼東地區的軍事緊張,形勢嚴峻。遼陽,今遼寧省遼陽市。
  • 私憂國計:個人的憂慮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
  • 無歸着:沒有着落,指問題沒有解決的辦法。
  • 厭煩:感到煩惱。
  • 半百已過:已經超過五十歲。
  • 彈指頃:形容時間極短。
  • 尚留殘燭照黃昏:比喻晚年時光,仍有餘力照亮他人或繼續工作。

翻譯

二十年前,我曾在廣東擔任參政,前後都恭敬地侍奉着上級的恩寵。那時,廣東的百姓生活困苦,無法維持生計,而遼東地區的軍事形勢嚴峻,令人憂心。我個人的憂慮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每次收到家書,都感到煩惱。如今,我已經超過五十歲,時間如彈指般飛逝,但我仍像那殘燭一樣,在黃昏時分繼續發光發熱。

賞析

這首作品反映了作者曹學佺對國家和民生的深切關懷。詩中,「嶺外民生空杼軸,遼陽兵氣咽關門」一句,既描繪了百姓生活的艱辛,又暗示了邊疆的緊張局勢,體現了作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後兩句「半百已過彈指頃,尚留殘燭照黃昏」則表達了作者雖已年邁,但仍懷有爲國家貢獻餘熱的決心和意志。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堅定的信念。

曹學佺

明福建侯官人,字能始,號石倉。萬曆二十三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至廣西右參議。天啓間,梃擊獄興,學佺所著《野史紀略》直書本末,六年,以私撰野史,淆亂國章罪,被削職爲民。崇禎初,起廣西副使,力辭不就。家居二十年,潛心著書。南明隆武帝立,乃破家起義,官至禮部尚書。清兵入閩,入山自縊死。有《石倉集》等。 ► 1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