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裴如晦宰吳江

霜澤與天杳,旁臨無限情。 他時散發處,最愛垂虹亭。 飄然平生遊,舍我戴吳星。 欲往獨不得,都門看揚舲。 到縣問疾苦,爲予求所經。 當知耕牧地,往往茭蒲青。 三江斷其二,洚水何由寧。 微子好古者,此歌尚誰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霜澤:像霜一樣的恩澤,此處可理解爲清冷的露水。(「澤」,讀「zé」)
  • (yǎo):遙遠。
  • 旁臨:在旁邊面臨,此處可引申爲心中所感。
  • 垂虹亭:亭名。
  • 飄然:輕鬆自在的樣子。
  • 平生遊:一生的遊歷。
  • 戴吳星:頂着吳地的星星,指在吳地行走。
  • 都門:京都城門。
  • 揚舲(líng):揚帆行駛的船。
  • 洚水(jiàng shuǐ):洪水。
  • 微子:如果沒有你。(「微」,讀「wēi」)

翻譯

清冷的露水與天空遙相呼應,我心中涌起無限的情感。日後你在隨心散發之時,最喜歡的定是那垂虹亭。你輕鬆自在地踏上這平生之旅,離我而去前往吳地。我想要前往卻不能,只能在京都城門看着那揚帆的船隻遠去。你到了縣裏要詢問百姓的疾苦,爲我探尋那裏的情況。應當知道那農耕放牧之地,常常是茭白和蒲草青青。三江中有兩條被阻斷,洪水如何能夠安寧。如果沒有你這樣喜好古風的人,這首詩又能唱給誰聽呢?

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送別裴如晦去吳江做縣令時所作。詩的開頭通過「霜澤」與「天杳」的描寫,營造出一種清冷、悠遠的氛圍,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複雜情感。接下來,詩人想象裴如晦在吳江的情景,表達了對他的祝福和期待。詩中還提到了吳江的一些實際情況,如「當知耕牧地,往往茭蒲青」,描繪了當地的自然環境;「三江斷其二,洚水何由寧」,則關注到了當地的水利問題,體現了詩人對民生的關懷。最後,詩人以「微子好古者,此歌尚誰聽」結尾,強調了裴如晦的品質和自己對他的珍視,同時也表達了對離別的不捨。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優美,既表達了送別之情,又蘊含了對友人的祝福和對民生的關注。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

王安石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