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遼後妝樓

綵檻雕闌半已荒,房櫳樹色隱蒼蒼。 年深凍蘚迷妝匣,人去秋雲鎖屧廊。 玉鏡尚懸遼海月,璚花不散薊門霜。 三千部落無勞望,鴨綠江頭雁幾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綵檻(cǎi jiàn):彩繪的欄杆。
  • 雕闌:雕刻精美的欄杆。
  • 房櫳(fáng lóng):窗戶。
  • 蒼蒼:深青色,常用來形容樹木茂密或天空的顔色。
  • 凍蘚(dòng xiǎn):因寒冷而凍結的苔蘚。
  • 妝匣(zhuāng xiá):放化妝品的小盒子。
  • 鞦雲:鞦天的雲。
  • 屧廊(xiè láng):古代宮殿中的走廊。
  • 玉鏡:比喻明亮的月亮。
  • 遼海:指遼東半島周圍的海域。
  • 璚花(qióng huā):指雪花,璚是古代對玉的一種稱呼,這裡比喻雪花的潔白。
  • 薊門(jì mén):指北京,古稱薊。
  • 三千部落:泛指衆多的部落或人群。
  • 鴨綠江:中朝邊境的一條江。

繙譯

彩繪的欄杆和雕刻精美的闌乾已半數荒廢,透過窗戶可見樹色深青,隱約蒼茫。 年深日久,凍結的苔蘚覆蓋了妝匣,人已離去,鞦雲籠罩著古老的走廊。 明亮的月亮依舊懸掛在遼東的海上,雪花般的霜花不散,覆蓋著古老的北京城。 衆多的部落無需再望,鴨綠江邊,衹有幾行雁陣飛過。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遼後妝樓的荒涼景象,通過對比昔日繁華與今日的荒廢,表達了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綵檻雕闌”、“房櫳樹色”、“凍蘚妝匣”等,生動地勾勒出一幅滄桑的歷史畫卷。同時,通過對“遼海月”和“薊門霜”的描繪,增強了詩歌的意境深遠和情感厚重。最後兩句以“三千部落無勞望,鴨綠江頭雁幾行”作結,既展現了邊疆的甯靜,也透露出詩人對往昔繁華的無限懷唸。

歐大任

明廣東順德人,字禎伯。嘉靖間由歲貢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詩。爲“廣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粵先賢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