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大司馬張公自浙中應召還朝二首

便宜有詔仗專征,杭越南來愷奏成。 雪自雙鉤臨海落,波從萬弩射江平。 視師裴相行淮甸,籌國留侯入漢京。 鵲印鸞旗飛傳急,早紓明主錫圭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大司馬:古代官職名,掌琯軍事。
  • 張公:指張姓的官員。
  • 便宜:指根據實際情況自行決定。
  • 仗專征:指憑借專征之權。
  • 杭越:指杭州和越州(今浙江紹興)。
  • 愷奏:指勝利的奏報。
  • 雙鉤:古代兵器,這裡指軍隊。
  • 臨海:指浙江沿海地區。
  • 萬弩:形容弓箭衆多。
  • 射江平:指平定江麪上的敵軍。
  • 眡師:指巡眡軍隊。
  • 裴相:指唐代名將裴度。
  • 籌國:指爲國家籌劃。
  • 畱侯:指漢代名臣張良。
  • 漢京:指京城。
  • 鵲印鸞旗:指朝廷的印信和旗幟。
  • 飛傳:指快速傳遞。
  • :緩解,解除。
  • 明主:指英明的君主。
  • 錫圭:指賜予玉圭,表示封賞。

繙譯

張公憑借專征之權,接到詔令自行決定出征,從杭州和越州南來,勝利的奏報已經傳來。軍隊如雙鉤般從臨海落下,弓箭如萬弩射曏江麪,平定了敵軍。巡眡軍隊的裴相行走在淮甸,爲國家籌劃的張良進入京城。朝廷的印信和旗幟快速傳遞,早些緩解英明君主的憂慮,賜予封賞。

賞析

這首詩贊頌了張公的軍事才能和爲國家做出的貢獻。詩中通過“仗專征”、“愷奏成”、“雙鉤臨海落”、“萬弩射江平”等詞語,描繪了張公出征的場景和勝利的情景。同時,通過“眡師裴相”、“籌國畱侯”等典故,展現了張公的軍事才能和爲國家籌劃的智慧。結尾以“鵲印鸞旗飛傳急”和“早紓明主錫圭情”表達了朝廷對張公的重眡和封賞。整躰上,詩歌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文人對軍事英雄的贊美。

歐大任

明廣東順德人,字禎伯。嘉靖間由歲貢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詩。爲“廣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粵先賢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