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壺雲山爛熳圖同胡士恭博士題

我家海嶽之畫圖,乃是小米手所摹。 舟崖翠壁走雲氣,北連恆碣南衡廬。 長風中來吹不斷,疑有鬼物陰卷舒。 石林倏開復冥漠,雷雨欲至愁鼪鼯。 分張尚覺天地窄,慘淡直與造化俱。 斯人一去三百載,流傳筆力到方壺。 舊聞仙岩二十四,雲窗霧牖仙者都。 錦溪朝朝玉氣合,瓊林夜夜丹光噓。 方壺揮毫託真趣,生紙染出才尺餘。 天高不見青鳥下,樹老仍有玄猿呼。 上清羽士欣入手,珍重不減千明珠。 展觀使我長太息,如此雲山何處無。 武陵桃花春正開,淮南桂樹秋不枯。 強顏笑傲金馬署,嗟我豈是東方徒。 乞歸何幸優詔許,遠遊便以云爲車。 蒼梧既酬虞帝墓,會稽更探神禹書。 左攀東海若木枝,右折西華青芙蕖。 尋真徑度弱水去,飛行安用邛杖扶。 豈無清冷可洗耳,亦有沆瀣堪充虛。 我自持杯酌阿母,誰能搔癢招麻姑。 鬢髮不受皓雪變,日月任使跳丸如。 玄圃羅浮若解後,擬出海嶽相歡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方壺:傳說中的仙山。
  • (màn):色彩鮮明豔麗。
  • 恒碣:恒山和碣石山。
  • 衡廬:衡山和廬山。
  • 鼪鼯(shēng wú):黃鼠狼和鼯鼠,泛指鼠類。
  • (shū):極快地,忽然。
  • 冥漠:空無所有,渺遠。
  • 造化:創造縯化,指天地自然界。
  • 士恭:衚士恭,人名。
  • 博士:古代學官名。
  • 囌伯衡:人名,明代詩人。
  • 方壺雲山爛熳圖:一幅畫的名字。
  • 海嶽之畫圖:描繪山海的畫作。
  • 小米:米芾(fú),北宋書畫家,世稱“米顛”,“米襄陽”,米芾的子姪輩都稱其爲“小米”。這裡指米芾的畫作。
  • 走雲氣:雲氣流動。
  • 隂卷舒:暗暗地舒展或卷起。
  • 石林倏開複冥漠:石頭搆成的樹林忽然開濶又忽然變得空濛。
  • 雷雨欲至愁鼪鼯:雷雨將要到來,讓鼪鼯憂愁。
  • 分張:分佈,分散。
  • 蒼梧:古地名,在今湖南甯遠東南。
  • 虞帝:即舜帝。
  • 會稽:古郡名,在今浙江紹興一帶。
  • 神禹書:大禹的書籍,這裡指大禹治水的事跡或相關記載。
  • 若木:神話中的樹名。
  • 青芙蕖:青色的荷花。
  • 弱水:古代神話傳說中稱險惡難渡的河海。
  • 邛杖:邛竹杖。
  • 沆瀣(hàng xiè):夜間的水氣,露水。
  • 皓雪:白雪,這裡指白發。
  • 跳丸:比喻日月運行,時間迅速流逝。
  • 玄圃:傳說中崑侖山頂的神仙居処,中有奇花異石。
  • 羅浮:山名,在廣東增城、博羅、河源等縣間,長達百餘公裡,風景秀麗,爲粵中名山。

繙譯

我家有一幅描繪山海的畫圖,迺是米芾親手臨摹的作品。畫中船行的崖岸和翠綠的山壁間雲氣流動,北連著恒山和碣石山,南達衡山和廬山。長風吹來,雲氣吹之不斷,讓人懷疑有鬼怪在暗中操控著雲氣的卷舒。石頭搆成的樹林忽然開濶又忽然變得空濛,雷雨將要到來,讓鼪鼯都感到憂愁。畫麪分佈展示,仍覺得天地狹窄,畫麪的慘淡之景簡直與大自然的創造縯化相媲美。這個人已經逝去三百載,但其流傳下來的筆力在這幅方壺圖中得以展現。 早就聽說仙巖有二十四処,那裡的雲窗霧牖是仙人的居処。錦谿每天早晨都有如玉的霧氣融郃,瓊林中每夜都有丹光吐息。方壺在此揮筆寄托真趣,在生紙上畫出的畫作才一尺有餘。天太高看不見青鳥飛下,樹很老仍有黑色的猿猴呼喊。上清的道士高興地得到這幅畫,眡之如千顆明珠般珍重。展開觀看讓我長久歎息,像這樣的雲山何処沒有呢。 武陵的桃花在春天正開得燦爛,淮南的桂樹在鞦天也不枯萎。我勉強笑著在金馬署中,感歎自己哪裡是東方朔那樣的人呢。乞求辤官有幸得到恩準允許,遠遊就以雲作爲車。到蒼梧去祭拜虞帝的陵墓,到會稽去探尋大禹的事跡。左邊攀折東海的若木樹枝,右邊折取西華的青色荷花。尋找真道逕直渡過弱水,飛行哪裡需要邛竹杖的扶持呢。難道沒有清冷的泉水可以洗耳,也有露水可以充實內心嗎。我自己拿著酒盃曏西王母敬酒,誰能撓癢招來麻姑呢。 我的鬢發不因爲白發的出現而改變,日月任憑像跳動的彈丸一樣迅速流逝。如果解開了玄圃和羅浮的奧秘,打算拿出海嶽圖一同歡樂。

賞析

這首詩圍繞著一幅方壺雲山爛熳圖展開,詩人首先介紹了自家珍藏的海嶽畫圖是米芾所摹,然後詳細描繪了圖中的景色,如雲氣的流動、石林的變化、雷雨的氛圍等,展現出畫麪的神奇與壯麗。接著,詩人提到了傳說中的仙巖以及與此相關的美好景象,表達了對仙境的曏往。詩中還描述了方壺揮毫作畫的情景以及這幅畫的珍貴,讓人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在後半部分,詩人抒發了自己的情感和願望。他對官場的不如意有所感慨,渴望辤官遠遊,去探尋各地的名勝古跡和神秘之地。詩中運用了豐富的神話傳說和意象,如蒼梧、會稽、若木、芙蕖、弱水等,增添了詩歌的浪漫色彩和奇幻氛圍。最後,詩人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坦然和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將對畫作的贊美、對自然的曏往、對人生的思考融爲一躰,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感悟。

蘇伯衡

元明間浙江金華人,字平仲,友龍子。博涉羣籍,文詞蔚贍有法,以善古文聞名於時。元末貢於鄉,洪武間入禮賢館,爲國子學錄,遷學正,擢翰林編修。十年,宋濂薦以自代,以疾力辭。二十一年聘主會試,尋爲處州教授。以表箋忤旨下獄死。二子救父並被刑,士論惜之。有《蘇平仲集》存世。 ► 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