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吳獻臣大尹奏績還治三首

· 蘇葵
看到圭峯又定山,一囊詩卷入長安。 鄭公臺下誰知蔑,光範門前卻笑韓。 何處兒曹仍竹馬,此時公論付衣冠。 十年已破升沈悶,肯復汀洲採杜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圭峯:山名。
  • 定山:山名。
  • 長安:此處指都城,並非專指現在的西安。
  • 鄭公臺:古臺名,這裏借指朝堂。
  • (miè):無視,輕蔑。
  • 光範門:宮門名,此處也借指朝堂。
  • 兒曹:孩子們。
  • 竹馬:兒童遊戲時當馬騎的竹竿。
  • 公論:公衆的評論。
  • 衣冠:這裏指士大夫。
  • 升沈:同「升沉」,指仕途的進退得失。
  • 汀洲:水中小洲。
  • 杜蘭:一種香草,象徵美好的品德或事物。

翻譯

看到了圭峯又看到了定山,帶着一囊詩稿前往都城長安。在鄭公臺下有誰被輕視呢,在光範門前卻有人嘲笑韓(此處「韓」可能有所指,但詩中未明確,也可能是一種泛指)。不知何處的孩子們還在騎着竹馬玩耍,而此時公衆的評論則交付給了士大夫們。十年的時間已經打破了仕途進退的煩悶,怎會再回到汀洲去採摘杜蘭呢。

賞析

這首詩以送吳獻臣大尹奏績還治爲主題,表達了對他的期望和祝福。詩中通過描繪圭峯、定山等景象,以及提及鄭公臺、光範門等地方,暗示了官場的複雜和變幻。同時,詩中提到孩子們騎竹馬的情景,與官場的狀況形成對比,突出了官場的紛擾與塵世的純真。最後,詩人表達了吳獻臣大尹已經擺脫了仕途升降帶來的煩悶,不會再去追求那些虛幻的美好,體現了一種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對未來的堅定信念。整首詩意境深邃,語言含蓄,富有哲理。

蘇葵

明廣東順德人,字伯誠。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弘治中以翰林編修升江西提學僉事。性耿介,不諂附權貴。爲太監董讓陷害,理官欲加之刑。諸生百人擁入扶葵去,事竟得雪。在任增修白鹿書院。官至福建布政使。有《吹劍集》。 ► 6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