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丁陪祀
吾道貫古今,素王屼宮殿。
千秋報功德,不逐世代變。
劉漢過魯祠,李唐進南面。
尊崇至皇明,八佾太牢薦。
方茲仲秋晨,辟雍事將獻。
大臣奉朝命,對越儷如見。
庭階佩玉和,廊廡沈檀遍。
鯫生綴班行,朝衣肅頍弁。
英靈俯仰間,心誠自兢戰。
默惟聖明時,不許他道煽。
斯文日月光,所以政治善。
聖子復神孫,繩繩合師憲。
治洽永雍熙,芻蕘罄真願。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秋丁:指秋季舉行的祭祀,此處爲科舉時代的鄉試之稱。(音:qiū dīng)
- 陪祀:陪同祭祀。
- 吾道貫古今:我的學說貫通古今。
- 素王:指孔子。
- 屼(wù):高聳的樣子。
- 八佾(yì):古代樂舞的行列,每行八人,稱爲一佾。八佾爲天子專用的樂舞規格。
- 太牢:古代祭祀時,牛、羊、豕三牲全備爲太牢。
- 對越:表示對上帝神靈的誠心祭祀和頌揚。
- 辟雍:本爲周天子所設大學,校址圓形,圍以水池,前門外有便橋。此處指舉行祭祀的場所。
- 鯫生(zōu shēng):謙稱,指自己。
- 綴班行:參加祭祀的行列。
- 頍弁(kuǐ biàn):古代貴族的一種帽子,通常用於祭祀等場合。
翻譯
我的學說貫通古今,孔子的高大形象如宮殿矗立。千秋萬代來報答他的功德,不會隨着世代的變遷而改變。 劉漢經過魯國的孔祠,李唐王朝將孔子的牌位進奉於尊貴之位。到了輝煌的明朝,用天子專用的八佾之舞和太牢之禮來祭祀孔子。 在這仲秋的早晨,在辟雍將要進行祭祀之事。大臣奉着朝廷的命令,誠心祭祀頌揚,彷彿可以親眼見到神靈。 庭院臺階上玉佩相和,廊道廊屋裏沈檀香氣遍佈。我這卑微之人置身於祭祀的行列之中,穿着朝服,戴着莊嚴的頍弁。 在俯仰之間感受着英靈的存在,內心真誠而自然地感到敬畏和緊張。默默思考着在這聖明的時代,不允許其他的學說煽動人心。 儒家的文化如同日月的光輝,這也是政治能夠完善的原因。聖子和神孫,一代接着一代遵循着先師的法則。 國家治理得和諧昌盛,永遠安樂,這是我這個草野之人傾盡真誠的願望。
賞析
這首詩以祭祀孔子爲主題,表達了對孔子的敬仰和對儒家學說的尊崇。詩中歷數了從劉漢到李唐再到明朝對孔子的尊崇,強調了孔子的學說和功德世代相傳,不會改變。同時,描繪了祭祀的莊嚴場景,如大臣的虔誠、庭院的氛圍等,展現出對祭祀的重視。作者認爲儒家文化如日月光輝,是政治善治的原因,希望聖子神孫能夠繼承和遵循先師的法則,使國家治理得和諧昌盛。整首詩語言莊重,意境肅穆,體現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對國家繁榮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