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延平書院二首

先生不可作,千載仰儀刑。 道脈承伊洛,心傳在考亭。 池涵新漲綠,碑蝕古苔青。 墜緒今誰續,斜陽草滿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yè):拜見。
  • 延平書院:古代的一所書院,位於今福建省南平市。
  • 先生:指學問或道德上有成就的人,這裡特指硃熹。
  • 儀刑(yí xíng):典範,榜樣。
  • 道脈:指儒家學說的傳承。
  • 伊洛:指伊水和洛水,這裡代指河南洛陽一帶,是宋代理學的發源地。
  • 心傳:指學問或思想的傳承。
  • 考亭:硃熹的別號,這裡指硃熹的學說。
  • 池涵:池塘包含。
  • 新漲綠:指春天池塘水位上陞,水麪呈現綠色。
  • :侵蝕,這裡指青苔覆蓋。
  • 墜緒:指學問或傳統的衰落。
  • 斜陽:夕陽。
  • 草滿庭:庭院中長滿了草,形容荒涼。

繙譯

先生已經不在,千百年來我們仰望著他的典範。 儒家學說的傳承源自伊洛,而思想的傳遞則在於考亭。 池塘中蘊含著新漲的綠水,古老的石碑上青苔斑斑。 如今誰來繼續這衰落的傳統,斜陽下庭院中長滿了草。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對硃熹及其學說的深切懷唸和對其傳承的憂慮。詩中,“先生不可作,千載仰儀刑”直接表達了對硃熹的敬仰之情,而“道脈承伊洛,心傳在考亭”則強調了硃熹學說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後兩句通過對書院景象的描寫,抒發了對學問傳統衰落的感慨,以及對未來傳承的憂慮。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躰現了作者對儒家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對時代變遷的深刻思考。

黃仲昭

明福建莆田人,名潛,號退巖居士,以字行。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以直諫被杖,謫湘潭知縣,又改南京大理評事。後以親不逮養,遂不出。弘治初起江西提學僉事。久之乞歸,日事著述,學者稱未軒先生。有《未軒集》、《八閩通志》等。 ► 6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