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竹軒

勁質亭亭迥不羣,雨斑晴綠更多文。 平生獨立誰知已,一日相期得此君。 盟好自甘同晚節,世情從薄似秋雲。 南山卻望高沙路,已覺清風兩地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勁質:堅強的品質。
  • 亭亭:挺拔的樣子。
  • 迥不羣:遠遠超出一般。
  • 雨斑晴綠:形容竹子在雨後和晴天時的不同色澤。
  • 多文:多姿多彩。
  • 獨立:獨自站立,比喻孤獨無依。
  • 知已:知己,瞭解自己的人。
  • 相期:約定相見。
  • 此君:指竹子,也暗指詩人的朋友。
  • 盟好:結盟的友誼。
  • 晚節:晚年。
  • 世情:世間的人情世故。
  • 從薄:變得淡薄。
  • 秋雲:秋天的雲,比喻淡薄。
  • 南山:泛指南面的山。
  • 高沙路:高高的沙路,指通往山上的路。
  • 清風:清新的風,比喻高潔的情操。

翻譯

竹子挺拔而堅強,遠遠超出一般植物,無論是雨後的斑駁還是晴天的翠綠,都顯得格外多姿多彩。它獨自站立,有誰知道它的知己呢?一日之間,我們約定相見,得到了這位君子。我們的友誼自甘於晚年的節操,世間的人情已經變得淡薄如秋天的雲。我回頭望向南山的沙路,已經感覺到兩地的清風在分隔。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竹子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高潔品格的嚮往和對真摯友情的珍視。詩中「勁質亭亭迥不羣」一句,既讚美了竹子的堅強和超羣,也暗喻了詩人自己的品格。後文通過「獨立誰知已」和「一日相期得此君」的對比,展現了詩人對知己的渴望和得到知己的喜悅。最後兩句則通過自然景象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和對清高生活的嚮往。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理想人格和真摯友情的追求。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寧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歷左諭德,以學問該博著稱。弘治中官至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見唐寅鄉試卷,激賞之。十二年,主持會試,以試題外泄,被劾爲通關節於唐寅等,下獄。尋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獻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