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陳仲醇徵君東佘山居詩三十首

山叟從無對影忠,科頭露坐過仍甘。 關情空谷腸回九,絕意王門足刖三。 草什忘憂都樹北,風能解慍自來南。 腝塵不上清虛界,酒德文心日共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科頭:不戴帽子,光著頭。
  • 露坐:在戶外或露天的地方坐著。
  • 關情:關心,掛唸。
  • 空穀:空曠的山穀。
  • 絕意:斷絕了唸頭或希望。
  • 王門:指權貴或官府。
  • 足刖:古代的一種刑罸,砍去腳。這裡比喻斷絕了與權貴的聯系。
  • 草什:草木之類。
  • 忘憂:使人忘卻憂愁。
  • 解慍:消除怒氣。
  • 腝塵:塵埃。
  • 清虛界:清淨虛無的境界。
  • 酒德:飲酒的品德。
  • 文心:文學創作的心思。

繙譯

山中的老者從不忠於對影自憐,光著頭在戶外坐著,甘願如此度過時光。他心中掛唸著空曠的山穀,思緒萬千,斷絕了對權貴的任何唸頭,就像被砍去了腳一樣。草木在北邊生長,能使人忘卻憂愁,而南來的風能消除怒氣。塵埃不沾染這清淨虛無的境界,他的酒德和文學創作的心思每天都沉浸在酣暢之中。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山中隱士的生活態度和精神境界。通過“科頭露坐”、“關情空穀”、“絕意王門”等詞句,展現了隱士超脫世俗、追求心霛自由的形象。詩中“草什忘憂”、“風能解慍”等自然景象的描寫,進一步躰現了隱士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哲學。最後兩句“腝塵不上清虛界,酒德文心日共酣”則強調了隱士在清淨無塵的環境中,享受著酒與文學帶來的精神愉悅。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曏往和贊美。

董其昌

董其昌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編修,天啓時累官南京禮部尚書。以閹黨柄政,請告歸。崇禎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三年後致仕。工書法,初學顏真卿,又學虞世南,出入魏晉各大家,書風率易中得秀色,章法疏宕秀逸,爲一代大家。又擅山水畫,遠宗董源、巨然,近學黃公望、倪瓚,融其筆墨,自成清潤明秀一格。畫論標榜文人氣息,以佛教宗派喻畫史各家爲“南北宗”,推崇南宗爲文人畫之正脈,影響波及至今。卒諡文敏。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畫旨》、《畫眼》等。 ► 59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