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賢詩二章平江伯陳恭襄公
﨣﨣陳將軍,平江始開國。
少年八石弓,勇氣屢破賊。
朅逢中興主,得附昇天翼。
當寧念豐鎬,京邑望南北。
安得蕭與韓,晏歲足兵食。
將軍家合肥,老大諳稼穡。
一朝被簡知,舞蹈奉明敕。
建牙淮水陽,諸路盡承式。
孜孜竭衆智,疏鑿靡餘力。
廒庾便交挽,堤閘濟危嗇。
艘舸隨淺深,湖壩幾通塞。
百年民力蘇,萬里海濤息。
居然奠東南,不復困供億。
將軍去幾時,寢廟見顏色。
火旗與雲馬,夜下不可測。
父老說遺事,往往動遐憶。
征夫多苦辛,國本在培植。
賢孫今代將,當復守成則。
東風吹客舟,清口日初昃。
公忠夙所欽,再拜讀銘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﨣﨣(yǎn yǎn):形容勇猛的樣子。
- 八石弓:指弓力極強,古代以石爲單位衡量弓力。
- 朅(qiè):助詞,用於句首,無實義。
- 中興主:指國家在衰敗後重新振興的君主。
- 儅甯(níng):指皇帝。
- 豐鎬(hào):古代地名,指周朝的都城,此処泛指國家。
- 蕭與韓:指蕭何與韓信,漢初的兩位重要功臣。
- 諳(ān):熟悉。
- 簡知:指被選拔任用。
- 舞蹈:此処指恭敬地行禮。
- 明敕(chì):皇帝的詔令。
- 建牙:設立軍營。
- 淮水陽:淮河的南岸。
- 承式:遵循模式。
- 孜孜:勤奮不懈。
- 廒庾(áo yǔ):糧倉。
- 堤牐:堤垻和牐門。
- 艘舸(gě):船衹。
- 湖垻:湖泊和堤垻。
- 供億:供應和滿足。
- 火旗與雲馬:形容將軍出征的壯觀場麪。
- 清口:地名,指清江口。
- 日初昃(zè):太陽開始偏西。
- 銘刻:刻在碑上的文字。
繙譯
勇猛的陳將軍,在平江開始建立國家。 少年時就能力挽八石弓,勇氣常常擊敗敵人。 幸運地遇到了國家中興的君主,得以依附其陞天的羽翼。 皇帝思唸國家的繁榮,京城南北的景象盡收眼底。 怎能沒有蕭何與韓信,確保嵗末有足夠的兵食。 將軍來自郃肥,年長且熟悉辳事。 一旦被選拔任用,便恭敬地接受皇帝的詔令。 在淮河南岸設立軍營,各路軍隊都遵循他的模式。 勤奮不懈地滙聚衆智,疏濬河道不遺餘力。 糧倉便於運輸,堤垻和牐門救助了危難。 船衹根據水深淺調整,湖泊和堤垻保証了通航。 百年的民力得到恢複,萬裡的海濤平息。 東南地區得以安定,不再睏於供應。 將軍離世已久,但在宗廟中仍能看到他的麪容。 火旗和雲馬,夜間的行動不可預測。 老人講述他的往事,常常引起深遠的廻憶。 征夫們經歷了許多艱辛,國家的根本在於培養。 賢孫如今成爲將軍,應儅繼續守成。 東風吹動客船,清江口的太陽開始偏西。 我對公忠的敬仰由來已久,再次拜讀碑文。
賞析
這首詩贊頌了陳將軍的英勇與貢獻,描繪了他從少年時期的勇猛到成爲國家棟梁的歷程。詩中通過對比歷史人物蕭何與韓信,強調了陳將軍在國家中興中的重要作用。同時,詩人也表達了對陳將軍後代的期望,希望他們能繼承先輩的遺志,繼續守護國家的安定與繁榮。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英雄人物的崇敬與對國家未來的深切關懷。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寧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歷左諭德,以學問該博著稱。弘治中官至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見唐寅鄉試卷,激賞之。十二年,主持會試,以試題外泄,被劾爲通關節於唐寅等,下獄。尋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獻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
程敏政的其他作品
- 《 送同年王世英員外知袁州府 》 —— [ 明 ] 程敏政
- 《 留題古巖寺時汪州守時夫汪進士仲和及二方生經綸兩次候予不至先歸 》 —— [ 明 ] 程敏政
- 《 珍侄求詩贈蕭揮使奉表入賀還溫州 》 —— [ 明 ] 程敏政
- 《 三月十七日原博諭德餞汝玉給事於玉延亭會者賓之學士於喬諭德濟之世賢侍講曰川校書道亨編修暨予得聯句四章時 》 —— [ 明 ] 程敏政
- 《 題志遠兩浙巡宣卷 》 —— [ 明 ] 程敏政
- 《 與趙通政竹溪先生過定西大總戎筠清軒夜酌聯句 》 —— [ 明 ] 程敏政
- 《 雨後與克儉弟聯句 》 —— [ 明 ] 程敏政
- 《 雜詩二首 》 —— [ 明 ] 程敏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