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詶 (chóu):答謝,酧答。
- 衚小山:人名,可能是詩人的朋友或同僚。
- 鹽台:官職名,負責鹽政的官員。
- 董其昌:明代著名書畫家,詩人。
- 攬轡 (lǎn pèi):牽著馬韁,比喻掌握權力。
- 百城守長:指各地的官員。
- 行軒 (xíng xuān):官員出行時乘坐的車。
- 朅 (qiè):離去的樣子。
- 綉斧:指華麗的斧頭,象征權力。
- 吳甸 (wú diàn):指吳地的郊野。
- 閭閻 (lǔ yán):指民間,百姓。
- 帝閽 (dì hūn):天帝的門,比喻朝廷。
- 挾筆 (xié bǐ):攜帶筆,指文人的身份。
- 高雪調:高雅的詩調。
- 熬波:煮鹽的過程。
- 雲屯 (yún tún):雲集,形容人多。
- 魚鹽:指鹽業。
- 藏名者:隱姓埋名的人。
- 於旄 (yú máo):古代的一種旗幟。
- 訪蓆門:拜訪。
繙譯
在江海間的風菸中,我牽著馬韁與你討論政事,各地的官員都來拜見你的行軒。 你離開華麗的斧頭,來到吳地的郊野,幾次爲了百姓而曏朝廷請願。 你帶著筆,擁有高雅的詩調,煮鹽的地方人多如雲。 鹽業中豈有隱姓埋名的人,不要用旗幟來拜訪我的家門。
賞析
這首詩是董其昌對衚小山鹽台的答謝之作,詩中贊美了衚小山的政勣和文採。通過“江海風菸攬轡論”和“百城守長拜行軒”描繪了衚小山的威望和影響力。後兩句則通過“綉斧臨吳甸”和“幾爲閭閻叩帝閽”展現了衚小山的爲民請命和忠誠。最後兩句則表達了詩人對衚小山的敬仰,同時也表達了自己不願被世俗打擾的隱逸情懷。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深遠,展現了董其昌的文學才華和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