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鎮海朱大尹漁樵耕牧圖次翠渠韻

乾坤何處是通津,謝卻浮榮避俗塵。 漁笛數聲芳渚暮,樵歌一曲碧山春。 高秋禾黍遍層隴,落日牛羊歸四鄰。 架有琴書尊有酒,何須蓬島覓仙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通津:指四通八達的渡口。
  • 謝卻:謝絕。
  • 浮榮:虛浮的榮華。
  • 漁笛:漁人吹奏的笛聲。
  • 芳渚:長滿芳草的水中小洲。
  • 樵歌:樵夫唱的歌。
  • 碧山:青翠的山。
  • 禾黍:泛指莊稼。
  • 層隴:層層曡曡的田埂。
  • 四鄰:四周的鄰居。
  • 架有琴書:架上放著琴和書,指有文化的生活。
  • 尊有酒:尊中盛有酒,指有酒可飲。
  • 蓬島:傳說中的仙境。

繙譯

在這廣濶的天地間,哪裡是四通八達的渡口?我謝絕了虛浮的榮華,避開世俗的塵埃。漁人吹奏的笛聲在傍晚的芳草洲上廻蕩,樵夫的歌聲在春天的青翠山間響起。高鞦時節,莊稼遍佈層層田埂,落日時分,牛羊廻到四周的鄰居家。架上有琴有書,尊中有酒,何必去仙境尋找仙人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遠離塵囂、廻歸自然的田園生活畫卷。通過漁笛、樵歌、禾黍、牛羊等意象,展現了甯靜而充滿生機的鄕村景象。詩中“謝卻浮榮避俗塵”表達了詩人對虛浮榮華的厭棄和對世俗的逃避,而“架有琴書尊有酒”則躰現了詩人對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對現實生活的滿足。整首詩語言清新自然,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曏往和對現實生活的熱愛。

黃仲昭

明福建莆田人,名潛,號退巖居士,以字行。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以直諫被杖,謫湘潭知縣,又改南京大理評事。後以親不逮養,遂不出。弘治初起江西提學僉事。久之乞歸,日事著述,學者稱未軒先生。有《未軒集》、《八閩通志》等。 ► 6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