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城南靈巖寺四首

偶乘清興扣禪門,碧靄深中一徑分。 響雜梵經風入樹,暝侵色相石生雲。 三千佛界中天見,百八鐘聲破曉聞。 景物役人吟未就,輕煙疏雨澹餘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梵經:佛教的經典。
  • 色相:佛教術語,指一切事物的形狀外貌。
  • 佛界:佛教中的世界,指佛的境界或佛教的世界觀。
  • 百八鐘聲:指寺廟中敲響的鐘聲,一般爲108響,象徵着佛教中的108種煩惱。
  • 澹餘曛:澹(dàn),平靜;曛(xūn),黃昏時的陽光。這裏指黃昏時分的寧靜和餘暉。

翻譯

偶爾乘着清新的興致敲響禪寺的大門,碧綠的霧靄中分出一條小徑。 風中傳來佛教經典的誦讀聲,樹木隨之搖曳;黃昏的昏暗侵入,石頭上似乎生出了雲霧。 在三千佛界的中天,我得以一見;百八聲鐘聲在破曉時分傳入耳中。 這些景物使我心神被束縛,吟詠未成,輕煙和疏雨中,黃昏的餘暉顯得格外寧靜。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遊歷靈巖寺時的所見所感。詩中,「碧靄深中一徑分」形象地勾勒出了禪寺的幽靜與神祕,「響雜梵經風入樹」和「暝侵色相石生雲」則巧妙地結合了自然與宗教元素,表達了詩人對佛教文化的敬畏與嚮往。後兩句「三千佛界中天見,百八鐘聲破曉聞」進一步以宏大的視角展現了佛教的宇宙觀,而結尾的「輕煙疏雨澹餘曛」則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黃昏時分的寧靜,體現了詩人內心的平和與超脫。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明代詩人黃仲昭的文學造詣和宗教情懷。

黃仲昭

明福建莆田人,名潛,號退巖居士,以字行。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以直諫被杖,謫湘潭知縣,又改南京大理評事。後以親不逮養,遂不出。弘治初起江西提學僉事。久之乞歸,日事著述,學者稱未軒先生。有《未軒集》、《八閩通志》等。 ► 6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