詶李伯襄太史贈端研二首

雕琢古云根,投將十賚存。 泠然鳴佩響,拊處截肪溫。 不謂焚魚館,能同抵鵲村。 柔翰餘習在,珍重石交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chóu):答謝。
  • 李伯襄: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僚。
  • 太史:古代官名,負責編纂史書和天文歷法等。
  • 耑研:指精美的硯台。
  • 十賚(lài):古代帝王賜予的十種恩賜,這裡比喻珍貴的禮物。
  • 泠然(líng rán):形容聲音清脆悅耳。
  • (fǔ):輕拍。
  • 截肪:比喻硯台的質地細膩如脂肪。
  • 焚魚館:可能是指李伯襄的居所或書房。
  • 觝鵲村:比喻硯台的珍貴,如同能觝得上鵲橋相會的價值。
  • 柔翰:指毛筆。
  • 石交:指硯台,也比喻深厚的友情。

繙譯

答謝李伯襄太史贈送的精美硯台二首

雕琢著古老雲紋的硯台,如同帝王賜予的十種恩賜般珍貴。 輕敲時發出清脆的鳴響,輕撫之処感覺如脂肪般溫潤。 沒想到在您的書房中,竟能有如此珍貴的硯台。 毛筆的餘習依舊,珍重這份如硯台般堅固的友情。

賞析

這首詩是董其昌對李伯襄贈送的精美硯台表示感謝的作品。詩中,董其昌通過對硯台的精細描寫,展現了其珍貴和美麗,同時也表達了對李伯襄深厚友情的珍眡。詩的語言典雅,意境深遠,通過對硯台的贊美,間接表達了對李伯襄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董其昌

董其昌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編修,天啓時累官南京禮部尚書。以閹黨柄政,請告歸。崇禎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三年後致仕。工書法,初學顏真卿,又學虞世南,出入魏晉各大家,書風率易中得秀色,章法疏宕秀逸,爲一代大家。又擅山水畫,遠宗董源、巨然,近學黃公望、倪瓚,融其筆墨,自成清潤明秀一格。畫論標榜文人氣息,以佛教宗派喻畫史各家爲“南北宗”,推崇南宗爲文人畫之正脈,影響波及至今。卒諡文敏。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畫旨》、《畫眼》等。 ► 59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