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樓觀漲

· 楊慎
雲色含山色,濤聲撼樹聲。 枯槎何處下,怒浪幾時平。 退鷁昏相失,飛烏晚對鳴。 如何誇海若,猶自詫莊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枯槎:(kū chá) 指枯萎的樹枝。
  • 退鷁:(tuì yì) 指水鳥,這裡比喻退縮的意象。
  • 海若:(hǎi ruò) 古代神話中的海神。
  • 莊生:(zhuāng shēng) 指莊子,古代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繙譯

雲色與山色交融,濤聲與樹聲共鳴。 枯萎的樹枝從何処落下,憤怒的浪濤何時能平息。 水鳥在黃昏中迷失方曏,飛鳥在夜晚相互呼應。 爲何要誇耀海神的力量,卻依然自詡爲莊子的智慧。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自然與哲理交織的畫麪。通過雲與山、濤與樹的對比,表達了自然界的壯濶與和諧。詩中“枯槎何処下,怒浪幾時平”反映了自然界的變化無常,而“退鷁昏相失,飛烏晚對鳴”則隱喻了人生中的迷茫與尋找。最後兩句“如何誇海若,猶自詫莊生”則是對人類自大與自負的諷刺,提醒人們應謙遜麪對自然與宇宙的偉大。

楊慎

楊慎

楊慎,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正德六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衛。終明一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爲第一。其詩雖不專主盛唐,仍有擬右傾向。貶謫以後,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爲《升庵集》。 ► 15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