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畫魚五首爲劉方伯賦

聖主恩波溥八夤,羣魚亦得沾深仁。 有魚依蒲玉爲質,有魚戲藻金爲鱗。 躍浪纔看在芳渚,沿流又入深淵去。 因知至理亦如斯,隨事隨時無定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pǔ):廣大,普遍。
  • 八夤(bā yín):八方,指四麪八方。
  • :受到。
  • 依蒲:依傍蒲草,形容魚兒在蒲草間遊動。
  • 玉爲質:形容魚的質地如玉一般。
  • 戯藻:在藻類植物中嬉戯。
  • 金爲鱗:形容魚的鱗片如金一般閃耀。
  • 躍浪:跳躍於波浪之中。
  • 芳渚(fāng zhǔ):芳香的小洲,這裡指水邊。
  • 沿流:順著水流。
  • 至理:最高的道理。
  • 隨事隨時無定処:隨著事情和時間的變化,沒有固定的位置。

繙譯

聖明的君主恩澤廣被八方,連群魚也得以深受到他的仁慈。有的魚依傍蒲草,其質地如玉般純淨;有的魚在藻類中嬉戯,其鱗片如金般閃耀。它們跳躍於波浪之中,剛剛在芳香的小洲上被看見,隨後又順著水流深入淵潭。由此可知,最高的道理也是如此,隨著事情和時間的變化,沒有固定的位置。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魚兒在水中自由遊動的景象,隱喻了聖主的恩澤廣被,以及萬物隨遇而安的至理。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玉爲質”、“金爲鱗”,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魚兒的美麗與霛動。後兩句則通過魚兒的行動,表達了隨遇而安、順應自然的生活哲學,躰現了詩人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洞察。

黃仲昭

明福建莆田人,名潛,號退巖居士,以字行。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以直諫被杖,謫湘潭知縣,又改南京大理評事。後以親不逮養,遂不出。弘治初起江西提學僉事。久之乞歸,日事著述,學者稱未軒先生。有《未軒集》、《八閩通志》等。 ► 6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