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太僕報績

· 黃衷
石橋行色屬車分,曉入明光奏上勳。 柱下直言傳舊疏,卷中小雅變時文。 愛才每輟周南食,考牧常空冀北羣。 瘦骨未應愁伏櫪,願將千里試浮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報績:報告成績或功績。
  • 屬車:隨從的車輛。
  • 明光:指朝廷。
  • 柱下:古代官名,指御史。
  • 直言:坦率地說出。
  • 舊疏:舊時的奏疏。
  • 小雅:《詩經》中的一部分,這裏指文學作品。
  • 變時文:改變當時的文風。
  • 輟周南食:停止吃周南的食物,意指放棄享樂。
  • 考牧:考察牧民的情況。
  • 冀北羣:冀北的羣牧,指北方邊疆的牧民。
  • 瘦骨:形容身體瘦弱。
  • 伏櫪:伏在馬槽上,指馬匹休息。
  • 千里:指千里馬。
  • 浮雲:比喻高遠或不可捉摸的事物。

翻譯

石橋上的行色與隨從的車輛分別,清晨進入朝廷報告功績。 御史坦率地傳達了舊時的奏疏,卷中的文學作品改變了當時的文風。 愛才之人放棄享樂,考察牧民常常關注北方邊疆的牧民。 瘦弱的身體不應愁苦地伏在馬槽上,願以千里馬之姿試探高遠的浮雲。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張太僕報告功績的場景,通過「石橋行色」、「明光奏上勳」等詞句,展現了朝廷的莊嚴與功績的榮耀。詩中「柱下直言」、「小雅變時文」體現了對直言不諱和文學變革的讚賞。後兩句則通過「愛才每輟周南食」、「考牧常空冀北羣」表達了張太僕對人才的重視和對邊疆牧民的關懷。最後,「瘦骨未應愁伏櫪,願將千里試浮雲」抒發了張太僕不屈不撓、志在千里的豪情壯志。

黃衷

明廣東南海人,字子和。弘治九年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監江北諸倉,清查積年侵羨,得粟十餘萬石。歷戶部員外郎、湖州知府、晉廣西參政,督糧嚴法繩奸,境內肅然。後撫雲南,鎮湖廣皆有政績。官至兵部右侍郎。致仕卒,年八十。有《海語》、《矩洲集》等。 ► 126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