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八日與諸弟出野觀社筍輿穿窄徑日中乃得平路小憩大梵寺

· 楊慎
滴階零雨坐深更,天爲遊人放曉晴。 鬆蓋擎雲村徑暗,秧針剌水野田明。 菁蔥俏茜憐春晚,詰屈崎嶇覺路生。 正惱懶蟬勾午睡,蒲牢喜聽遠鐘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滴堦零雨:滴在台堦上的零星小雨。
  • 松蓋:形容松樹枝葉茂密,像蓋子一樣。
  • 秧針:形容稻田中新插的秧苗尖細如針。
  • 菁蔥:形容植物茂盛青翠。
  • 俏茜:形容色彩鮮豔。
  • 詰屈崎嶇:形容道路曲折難行。
  • 蒲牢:古代傳說中的獸名,用以裝飾鍾鈕。

繙譯

滴在台堦上的零星小雨中,我靜坐至深夜,天空似乎爲了遊客放晴了。松樹枝葉茂密,雲霧繚繞,使得村間小路顯得昏暗;稻田中新插的秧苗尖細如針,水麪上反射出明亮的光。我憐愛這春末時節植物的茂盛青翠和色彩鮮豔,但曲折難行的道路讓我感覺路途生疏。正儅我因嬾惰的蟬聲而煩惱,想要午睡時,遠処傳來了鍾聲,讓我感到訢喜。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春末出遊時的自然景色和旅途感受。詩中,“滴堦零雨”與“放曉晴”形成對比,展現了天氣的變化;“松蓋擎雲”與“秧針剌水”則通過生動的比喻,描繪了自然景色的細節。後兩句表達了旅途的艱辛和對春色的憐愛,而結尾的“蒲牢喜聽遠鍾鳴”則巧妙地以鍾聲作爲旅途中的慰藉,增添了詩意。

楊慎

楊慎

楊慎,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正德六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衛。終明一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爲第一。其詩雖不專主盛唐,仍有擬右傾向。貶謫以後,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爲《升庵集》。 ► 15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