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汝弼之官景陵時有水患

· 楊慎
竟陵南去楚江深,雲夢西連夏澤陰。 息壤萬家經歲潦,洪波千頃寄秋霖。 青楓曉失啼猿樹,班竹昏移宿鳥林。 粒食更須愁衆口,薄曹何以荅羣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竟陵:地名,今湖北天門市。
  • 楚江:指長江中游的一段,因古時楚國而得名。
  • 雲夢:古澤藪名,在今湖北省境內。
  • 夏澤:夏季的湖泊。
  • 息壤:傳說中能自生長,永不減耗的土壤。
  • 潦(lǎo):雨水大。
  • 洪波:大波浪。
  • 秋霖:秋天的連綿雨。
  • 青楓:青色的楓樹。
  • 曉失:早晨消失。
  • 啼猿樹:猿猴啼叫的樹。
  • 班竹:斑竹,一種有斑紋的竹子。
  • 昏移:黃昏時移動。
  • 宿鳥林:鳥兒夜宿的樹林。
  • 粒食:指糧食。
  • 薄曹:指官職低微的官員。
  • 荅(dá):回答,應對。
  • 羣心:衆人的心意。

翻譯

竟陵向南,長江深邃,雲夢澤西連夏日的湖泊,陰雲密佈。 萬家之地經歷了一年的大雨,洪波千頃,秋雨連綿。 青楓樹在清晨失去了猿猴的啼叫,斑竹在黃昏時移動,宿鳥的樹林也變了位置。 糧食問題還需擔憂衆人的口糧,而我這官職低微的人,如何應對衆人的期待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竟陵一帶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困境。詩中,「竟陵南去楚江深」與「雲夢西連夏澤陰」共同勾勒出地域的遼闊與自然環境的嚴峻。後兩句「息壤萬家經歲潦,洪波千頃寄秋霖」則反映了當地因連年水患而面臨的生計問題。詩末的「粒食更須愁衆口,薄曹何以荅羣心」則表達了詩人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以及作爲一位低級官員對如何迴應民衆期待的憂慮。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展現了自然災害的殘酷,也體現了詩人的人文關懷。

楊慎

楊慎

楊慎,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正德六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衛。終明一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爲第一。其詩雖不專主盛唐,仍有擬右傾向。貶謫以後,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爲《升庵集》。 ► 15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