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頭 · 吊諸葛
伏龍高臥,三顧起隆中。割宇宙,分星宿,借江東。祝東風。
端坐舌戰徂公。激公瑾,連子敬,呼翼德,揮白羽,楚江紅。
烏韻驚飛,虎踞蠶叢地,炎焰重融。吞吳遺恨在,受詔永安宮。
盡悴蒼穹。鑑孤忠。念行營草出師表,心匪石,氣凌虹。
歲去志,年馳意,早成翁。目斷鹹潼。出五丈,屯千井,旗正正,鼓鼕鼕。
天亡漢,將星隕,卯金終。巾幗食槽司馬,生魄走、死壘遺弓。
遣行人到此,千古氣填胸。多少英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伏龍:指諸葛亮,因其號「臥龍」。
- 三顧:指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於草廬之中,請求其出山輔佐。
- 隆中:地名,諸葛亮隱居之地。
- 割宇宙:比喻諸葛亮有宏大的政治抱負和才能。
- 分星宿:比喻諸葛亮善於觀察天象,預知未來。
- 借江東:指諸葛亮借東風,助周瑜火燒赤壁。
- 端坐舌戰徂公:指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與東吳的謀士們辯論,以說服他們聯合抗曹。
- 激公瑾:指諸葛亮激將周瑜,使其決心抗曹。
- 連子敬:指諸葛亮聯合魯肅,共同策劃抗曹大計。
- 呼翼德:指諸葛亮呼喚張飛,共同作戰。
- 揮白羽:指諸葛亮揮動羽扇,指揮作戰。
- 烏韻驚飛:形容戰場上烏鴉驚飛,戰事激烈。
- 虎踞蠶叢地:比喻蜀地險要,如虎踞之地。
- 炎焰重融:形容戰火重燃。
- 吞吳遺恨在:指諸葛亮未能實現吞併吳國的遺願。
- 受詔永安宮:指諸葛亮接受劉備的遺詔,輔佐劉禪。
- 盡悴蒼穹:形容諸葛亮爲國家操勞至極,面容憔悴。
- 鑑孤忠:指後人鑑賞諸葛亮的孤忠。
- 行營草出師表:指諸葛亮在行營中草擬《出師表》。
- 心匪石:比喻心志堅定,不可動搖。
- 氣凌虹:形容氣勢如虹,壯志凌雲。
- 目斷鹹潼:形容目光遠大,志在四方。
- 出五丈:指諸葛亮出征五丈原。
- 屯千井:形容軍隊駐紮之地,井然有序。
- 旗正正:形容軍旗整齊。
- 鼓鼕鼕:形容戰鼓聲聲。
- 天亡漢:指天意要滅亡漢朝。
- 將星隕:指諸葛亮去世,如將星隕落。
- 卯金終:指漢朝最終滅亡。
- 巾幗食槽司馬:指司馬懿被諸葛亮用計,不敢出戰,只能食槽邊。
- 生魄走:形容魂魄離去。
- 死壘遺弓:指戰死沙場,遺留下弓箭。
翻譯
諸葛亮高臥隆中,因劉備三顧茅廬而出山輔佐。他有分割天地的宏偉抱負,能觀察星象預知未來,借東風助周瑜火燒赤壁。他端坐舌戰東吳羣儒,激將周瑜,聯合魯肅,呼喚張飛,揮動羽扇,指揮赤壁之戰。戰場上烏鴉驚飛,他如虎踞蜀地,戰火重燃。未能吞併吳國成爲他的遺恨,他在永安宮接受劉備的遺詔,輔佐劉禪。他爲國操勞至極,面容憔悴,後人鑑賞他的孤忠。他在行營中草擬《出師表》,心志堅定,氣勢如虹。歲月流逝,他志在四方,目光遠大。他出徵五丈原,軍隊駐紮有序,軍旗整齊,戰鼓聲聲。天意要滅亡漢朝,諸葛亮去世如將星隕落,漢朝最終滅亡。司馬懿被諸葛亮的計策所困,不敢出戰。諸葛亮去世後,魂魄離去,戰死沙場,遺留下弓箭。後人至此,感慨萬千,英雄氣概填胸。
賞析
這首作品以雄渾的筆觸讚頌了諸葛亮的智謀與忠誠,通過對其一生重要事蹟的回顧,展現了他的政治抱負、軍事才能和爲國家不惜犧牲的精神。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歷史典故和生動的比喻,如「割宇宙」、「分星宿」等,形象地描繪了諸葛亮的偉大形象。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諸葛亮未能實現吞併吳國遺願的遺憾,以及對其去世後漢朝滅亡的哀嘆。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是對諸葛亮一生功業的深情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