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洪都鐵柱觀

· 龔斆
西江江上有靈湫,上有仙人碧玉樓。 百尺露莖埋故國,千年砥柱屹中流。 曾漂蜃氣歸瀛海,不謂龍泉出劍州。 誰遣戎衣塵溷久,股肱聞已進謀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霛湫(qiū):深潭,大水池。此指鉄柱觀前的水池。
  • 砥柱:山名,比喻能堅守原則、支撐危侷的人或力量。
  • 蜃氣:一種光學現象,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後發生顯著折射,使遠処景物顯示在半空中或地麪上的奇異幻景。古人誤以爲是蜃吐氣而成,故稱蜃氣。
  • 瀛海:大海。
  • 不謂:不料,沒想到。
  • 龍泉:寶劍名。
  • 劍州:古代地名。
  • (hùn):混濁,肮髒。此指被玷汙。
  • 股肱(gōng):大腿和胳膊,比喻左右輔佐之臣。
  • 謀猷(yóu):計謀,謀略。

繙譯

在西江的江麪上有一処神奇的深水池,水池之上有仙人居住的碧玉樓閣。 百尺高的鉄柱深埋在這古老的國度,千年以來如砥柱般屹立在水流中央。 它曾經讓蜃氣飄廻到大海之中,沒料到這如龍泉劍般的寶物出自劍州。 是誰讓這軍事要地被塵土玷汙了許久,聽說輔佐之臣已經進獻謀略來解決問題。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洪都鉄柱觀的景象,以及詩人對其的思考和感慨。詩的前兩句通過描寫西江上的霛湫和仙人的碧玉樓,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氛圍。接下來的兩句寫鉄柱的高大和堅固,強調了它的重要地位和歷史價值。“曾漂蜃氣歸瀛海,不謂龍泉出劍州”兩句,運用了想象和典故,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最後兩句則表達了詩人對軍事要地被玷汙的憂慮,以及對輔佐之臣進獻謀略的期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既展現了鉄柱觀的雄偉壯觀,又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

龔斆

明江西鉛山人。洪武時以明經分教廣信,以薦入爲四輔官,未幾致仕。復起爲國子司業,歷祭酒。坐放諸生假不奏聞,免。有《鵝湖集》、《經野類鈔》。 ► 15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