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韶石(sháo shí):山名,在今廣東韶關市東北,傳說舜帝曾在此奏過韶樂。
- 樂昌:縣名,在廣東省。
- 墺(ào):可以定居的地方。
翻譯
樹木蔥鬱的山嶺連接着韶石山,前行的路途轉向了樂昌縣。笑着看待這一天的事情,勝過了二十年的忙碌。山上懸掛着白色的茶藤,溪流邊杉樹的葉子已泛黃。雲朵盤旋在七里墺的上空,這裏的地勢如劍閣一般險峻,道路像羊腸一樣彎曲。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始興城下的所見所感。首聯點明地點,通過「木嶺」「韶石」「星途」「樂昌」等詞彙,展現出旅途的景觀和行程的變化。頷聯表達了一種對生活的感悟,認爲一天的閒適勝過二十年的忙碌,體現了作者對寧靜生活的嚮往。頸聯通過對山上茶藤和溪邊杉葉的描寫,展示了當地的自然景色,色彩鮮明。尾聯則用「雲盤」「七里墺」「劍閣」「鬥羊腸」等詞語,形象地描繪了地勢的險峻。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優美,既有對自然風光的描繪,也有對人生的思考。
釋今無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峯函是,得度。十七受壇經,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監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隻身走瀋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可亟稱之。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再依雷峯,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十四年回海幢。今無爲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臺全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311篇诗文
釋今無的其他作品
- 《 泛昆湖 》 —— [ 明 ] 釋今無
- 《 甲寅春二月與蜜在慧均四藏自顯超漢鐵關洞開瓶出法敵不息漪文始十靖一掛雲諸子從燕臺南歸取道泰安登岱嶽所經 》 —— [ 明 ] 釋今無
- 《 寄壽陽春令尚欽臣 》 —— [ 明 ] 釋今無
- 《 送頓修還棲賢隨省親苕上 》 —— [ 明 ] 釋今無
- 《 送鮑雲從 》 —— [ 明 ] 釋今無
- 《 和吳採臣糧憲春日偕兩令君令甥及諸公過遊予他出乘予新制舟至大通寺 》 —— [ 明 ] 釋今無
- 《 寄賀胡正庵明府晉雲南鄧川州牧 》 —— [ 明 ] 釋今無
- 《 黃端四大士祝詞 其九 》 —— [ 明 ] 釋今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