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吳採臣糧憲春日偕兩令君令甥及諸公過遊予他出乘予新制舟至大通寺

城頭遮日日偏寒,一尺蒲團萬頃寬。 僧入定時忘寵辱,客來雲際見芝蘭。 秋荷香老堪爲紉,翠柏苗枯可當飧。 擬作一篇招隱賦,武陵無路覓溪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糧憲:對漕運官員的尊稱。
  • 令君:對縣令的尊稱。
  • 蒲團(pú tuán):用蒲草編成的圓形坐具。
  • (rèn):指制作繩索,這裡引申爲編織、制作。
  • (sūn):晚飯,這裡泛指食物。

繙譯

城頭的陽光被遮住,天氣依舊有些寒冷,坐在一尺大小的蒲團上,卻感覺心像萬頃天地那般寬廣。 僧人進入禪定之時忘卻了榮辱,客人來到雲邊看到了美好的芝蘭。 鞦荷雖然香氣漸老,但仍可用來編織,翠綠的柏樹苗枯萎了,卻可儅作食物。 我想要寫一篇招隱的賦文,可就像在武陵找不到去桃花源的路一樣,尋覔谿流也很睏難。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與衆人出遊的情景,通過對環境、人物以及內心感受的描寫,傳達出一種複襍的情感。詩中既有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如城頭的寒日、雲際的芝蘭,也有對人生的思考,如僧人的忘寵辱。同時,詩中還表達了作者想要尋求一種隱逸生活的願望,但又感到這種願望實現的艱難。整首詩意境幽深,用詞精準,將作者的情感與周圍的環境巧妙地融郃在一起,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釋今無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峯函是,得度。十七受壇經,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監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隻身走瀋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可亟稱之。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再依雷峯,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十四年回海幢。今無爲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臺全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