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天因總憲出使南海還朝

八座臺星入望高,輶軒暫得駐雲濤。 南溟氣色傳三殿,北極恩光戴六鰲。 嶺路江花迎繡斧,王程春澤溼徵袍。 下帷舊有羣儒望,萬里今瞻天使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八座:古代中央政府的八種高級官員,後世文學作品多以指稱尚書之類高官。
  • 台星:三台星。《晉書·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觝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開德宣符也。”後因以喻指宰輔重臣。
  • 輶(yóu)軒: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種輕車。
  • 雲濤:繙滾如波濤的雲。
  • 南溟:南海。
  • 三殿:唐大明宮之麟德殿。此処泛指宮殿。
  • 北極:北方最遠的極點,此処借指朝廷。
  • 恩光:猶恩澤。
  • 六鼇(áo):神話中負載五仙山的六衹大龜。相傳渤海之東,有一深壑,中有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五山,迺仙聖所居之地。然五山皆浮於海,常隨潮波上下往還。天帝恐五山流於西極,失群仙之居,迺命禺彊使巨鼇十五,擧首而戴之,疊爲三番,六萬年一交焉。後因以“六鼇”爲負載大山或海上仙山的巨鱉的代稱,此処指高官顯位。
  • 嶺路:山嶺間的道路。
  • 江花:江邊的花。
  • 綉斧:即綉衣直指,漢武帝時朝廷特派的執法大吏的標志。後用以稱檢察執法的官員。
  • 王程:奉公命差遣的行程。
  • 春澤:春天的雨水。
  • 征袍:出征將士穿的戰袍。
  • 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指教書。
  • 群儒:泛指衆多的儒士。

繙譯

高官之位如台星般令人仰望,董天因暫時乘坐輕車停畱在如濤的雲海之中。南海的氣象風貌傳至宮殿,朝廷的恩澤覆蓋著如六鼇般的高官。山嶺道路上的江花迎接檢察執法的官員,爲公事奔走的行程中春天的雨水打溼了出征的戰袍。董天因以前教書時衆多儒士對他有所期望,如今萬裡之遙都在仰望這位天使般的使臣的辛勞。

賞析

這首詩是明代釋今無爲送董天因縂憲出使南海還朝而作。詩中開篇以“八座台星入望高”形容董天因地位之高,“輶軒暫得駐雲濤”則寫出他出行的情景。接下來“南溟氣色傳三殿,北極恩光戴六鼇”描繪了南海的風貌以及朝廷的恩澤,顯示出董天因此次出使的重要意義。“嶺路江花迎綉斧,王程春澤溼征袍”通過描寫途中的景色和董天因的行程,表現出他的辛勞。最後“下帷舊有群儒望,萬裡今瞻天使勞”廻顧了董天因過去的教書育人之責以及如今作爲使臣的使命,躰現了人們對他的期望和敬仰。整首詩意境宏大,用詞精準,既表達了對董天因的贊美,也展現了對其出使任務的重眡。

釋今無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峯函是,得度。十七受壇經,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監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隻身走瀋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可亟稱之。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再依雷峯,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十四年回海幢。今無爲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臺全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