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李慧庵
方山長者奇而秀,棗柏延年驅麥豆。
神管重巖侍玉龍,齒頰光明爛如晝。
智慧花生華藏門,十兆九萬皆靈透。
金臺佛種誕偏長,慧庵李子乃其後。
吉祥之草兩手持,梵剎隨地建無時。
珊瑚瑪瑙夜光珠,螺絲寶髻嚴金軀。
三千座廣一室小,須臾取供如飛鳥。
童子慣聞上品經,家人亦禮蓮花表。
膝邊光彩看鳳毛,階前作舞拖青袍。
慧業不須江淹筆,功名可得呂虔刀。
大地春歸一日長,天花繚繞天人想。
我說此偈祝永年,磬聲清韻瀉高泉。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方山:山名,詩中用以象徵超凡脫俗之地。
- 棗柏:傳說中具有延年益壽功效的物品。(「棗」讀音:zǎo;「柏」讀音:bǎi)
- 神管:神奇的管樂器,此處象徵神奇的力量。
- 重巖:層層的山岩。
- 玉龍:傳說中的神物,象徵吉祥。
- 齒頰光明:形容容光煥發。
- 華藏門:佛教中的一個概念,代表着智慧和佛法的境界。
- 十兆九萬:形容數量衆多。
- 靈透:機靈聰慧。
- 金臺佛種:佛教中象徵着佛法傳承的種子。
- 誕偏長:出生和成長具有特別之處。
- 梵剎:佛寺。(「梵」讀音:fàn;「剎」讀音:chà)
- 螺絲寶髻:一種裝飾華麗的髮髻。
- 嚴金軀:用黃金裝飾身軀,形容尊貴。
- 廣一室小:形容佛法的廣大和個人的渺小。
- 須臾:片刻,一會兒。
- 上品經:佛教中高深的經典。
- 蓮花表:以蓮花爲象徵的禮儀或供奉。
- 鳳毛:比喻珍貴的人才或事物。
- 慧業:佛教語,指智慧的業緣。
- 江淹筆:南朝文學家江淹以文采出衆著稱,「江淹筆」指傑出的文才。
- 呂虔刀:三國時魏刺史呂虔有一寶刀,鑄工相之,以爲必三公始可佩帶。後呂虔將刀贈給王祥,王祥後位列三公。「呂虔刀」象徵着功名和權力。
- 永年:長壽。
- 偈:佛經中的唱詞。(「偈」讀音:jì)
- 磬聲:寺院中敲擊的磬發出的聲音。
- 清韻:清雅和諧的聲音或韻味。
翻譯
方山的長者奇特而靈秀,棗柏能夠延年益壽,驅趕麥豆般的煩惱。 在重巖之中,神管侍奉着玉龍,讓人容光煥發如同白晝般明亮。 智慧之花在華藏門中綻放,無數的生靈都充滿了靈性和聰慧。 金臺的佛種獨特地誕生和成長,慧庵的李子便是其後繼者。 手持吉祥之草,隨時隨地都可以建立梵剎。 珊瑚、瑪瑙、夜光珠,以及裝飾華麗的螺絲寶髻和尊貴的金身。 三千座佛寺廣闊,而個人的一室顯得渺小,片刻之間就能如飛鳥般獲取供養。 童子們習慣聽聞高深的上品經典,家人們也以蓮花之禮來表示敬意。 在膝邊看到如鳳毛般珍貴的光彩,在階前舞動着拖着青袍。 擁有智慧的業緣不需要如江淹般的文才,功名可以像得到呂虔刀一樣獲得。 大地春回,一天比一天更長,天花繚繞,讓人產生天人合一的遐想。 我寫下這首偈子祝福長壽,磬聲的清韻如高泉般傾瀉而下。
賞析
這首詩以豐富的意象和華麗的語言,讚美了李慧庵的非凡品質和智慧。詩中運用了許多佛教元素,如方山、華藏門、梵剎、上品經等,增添了詩歌的宗教神祕色彩和深邃的意境。通過對李慧庵的描述,展現了他的靈秀、智慧、慈悲和功德。同時,詩中也表達了對他的祝福,希望他能夠長壽、功名成就。整首詩對仗工整,韻律和諧,富有節奏感,給人以美的享受。從藝術角度看,詩中的比喻、象徵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詩歌更加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例如,將李慧庵比作金臺佛種的後繼者,突出了他在佛教信仰和智慧傳承方面的重要性;用「鳳毛」來形容他身邊的珍貴事物,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總的來說,這首詩既是對李慧庵的讚美,也是對佛教智慧和美好品質的歌頌。
釋今無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峯函是,得度。十七受壇經,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監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隻身走瀋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可亟稱之。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再依雷峯,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十四年回海幢。今無爲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臺全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311篇诗文
釋今無的其他作品
- 《 遊玲瓏巖始興班明府贈予腳力 》 —— [ 明 ] 釋今無
- 《 泊始興城下 》 —— [ 明 ] 釋今無
- 《 乙巳三月石弟病癒入棲賢詩再送之 》 —— [ 明 ] 釋今無
- 《 酬方夢也見贈次元韻 》 —— [ 明 ] 釋今無
- 《 李母太夫人壽詞三十韻 》 —— [ 明 ] 釋今無
- 《 甲寅春二月與蜜在慧均四藏自顯超漢鐵關洞開瓶出法敵不息漪文始十靖一掛雲諸子從燕臺南歸取道泰安登岱嶽所經 》 —— [ 明 ] 釋今無
- 《 九日登高座寺 》 —— [ 明 ] 釋今無
- 《 壬子冬日買小舟入肄水訪蘇峨月明府時署中產靈芝三本 》 —— [ 明 ] 釋今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