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永寧呈諸護法

東林蓮社此重開,千里閒招野鶴來。 自顧情疏慚遠遁,同深法喜仰宗雷。 香花勝事無今古,雲水清規費剪裁。 高誼更期忘主客,往還隨我漫浮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永寧:地名。
  • 東林蓮社:佛教淨土宗最初的結社,這裏借指佛教的某種活動或場所。
  • 閒(xián):同「閒」,表示空閒、閒適。
  • 野鶴:比喻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人。
  • 慚遠遁:爲自己的疏懶遠避而感到慚愧。
  • 法喜:聞法或修法而產生的喜悅。
  • 宗雷:指晉代高僧慧遠和雷次宗,這裏借指佛門中的宗師或高僧。
  • 勝事:美好的事情。
  • 清規:佛教徒應遵守的規則。

翻譯

在永寧這個地方,像是東林蓮社的盛事再次展開,從千里之外閒適地招來了像野鶴一般自在的人。我自覺自己性情疏懶,爲這一次的遠避而感到慚愧,同時也深深地爲能一同沉浸在佛法的喜悅中、敬仰着佛門宗師而感到高興。香花供奉的美好之事不分古今,雲水環境的清幽美好也無需刻意剪裁。我更期待着這種深厚的情誼能讓人忘卻主客之分,來往之間隨我盡情地飲酒暢談。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初到永寧時呈給諸位護法的作品。詩的首聯描繪了永寧之地的佛教活動重新興盛,吸引了各方人士前來。頷聯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的反思和對佛法的敬仰。頸聯描述了此地的美好景象和自然環境,以及它們所蘊含的宗教意義。尾聯則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希望能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交流。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清幽,既體現了作者對佛法的虔誠,也表達了對人際交往的美好期望。詩中的意象如「東林蓮社」「野鶴」「香花」「雲水」等,都增添了詩歌的宗教色彩和藝術感染力。

釋今辯

今辯(一六三八—一六九七),字樂說。番禺人。俗姓麥。明桂王永曆十四年(一六六〇)雷峯受具,清聖祖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主海雲、海幢兩山。三十六年(一六九七)示寂長慶。清同治《番禺縣誌》卷四九有傳。 ► 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