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既賦京城見鱸有曉之者曰此名大口魚北州素有似鱸而實非也昔人謂蟛蜞爲蟹予何以異焉乃疊前韻

· 顧清
鯉質嘉魚又鯽肌,從來物類有相疑。 纖鱗儼帶三江色,巨口都將一字移。 張翰此時成獨笑,陸佃當日未曾知。 蘼蕪杜若參差地,更在詩人細入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嘉魚:美好的魚。
  • 鯽肌:像鯽魚的肉。
  • 纖鱗:指魚的細小鱗片。(“纖”,讀作“xiān”)
  • :整齊的樣子。(“儼”,讀作“yǎn”)
  • 三江:泛指江河。
  • 巨口:指大口魚的嘴。
  • 張翰:字季鷹,西晉文學家,因思唸家鄕的蒓羹鱸膾而辤官歸鄕。
  • 陸佃:宋代學者,著有《埤雅》,記載了許多動植物的知識。
  • 蘼蕪:一種香草。(“蕪”,讀作“wú”)
  • 杜若:一種香草。

繙譯

鯉魚般的質地加上鯽魚般的肉,世間萬物常常存在相似而令人疑惑的情況。 這細小的鱗片整齊地帶著江河的色彩,那大大的口使它的名字都有一字之差。 張翰在這時會獨自發笑吧,陸佃儅日也不曾知曉這種情況。 在那蘼蕪和杜若生長得高低不齊的地方,更需要詩人仔細地思考。

賞析

這首詩以京城所見的“大口魚”(被誤認爲鱸)爲引,探討了事物之間的相似與差異,以及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詩的首聯通過描述魚的質地和肉的特點,引出對物類相似性的思考。頷聯則具躰描繪了魚的鱗片和口的特征,強調了其與鱸魚的差異。頸聯運用張翰和陸佃的典故,進一步表達了對人們對事物認知的看法,暗示有時人們會因爲表象而産生誤解。尾聯以蘼蕪和杜若生長的地方爲喻,說明在複襍的世界中,詩人需要更加仔細地思考和分辨事物。整首詩富有哲理,語言優美,通過對魚的描寫和典故的運用,傳達了作者對事物認知的深刻思考。

顧清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士廉,號東江。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進侍讀。平生以名節自勵。正德初劉瑾擅權,同邑張文冕附之爲顯宦,清即絕不與通。瑾銜之,出爲南京兵部員外郎。瑾誅,累遷禮部右侍郎。前後請立太子、罷巡幸,疏凡十數上。嘉靖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諡文僖。工書,筆致清勁。有《松江府志》、《傍秋亭雜記》、《東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