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風謠:反映風土民情的歌謠。
- 郎官:這裏指縣令張德常。
- 勸課:鼓勵督促(百姓從事生產)。
- 赤土:本意爲紅土,這裏指荒蕪的土地。
- 苛徵:苛刻地徵收賦稅。
- 青苗:這裏指在青黃不接時向農民發放的貸款,此處借指不合理的賦稅。
- 獄詞:判決獄訟的文書。
- 春秋:本爲孔子修訂的魯國編年史書,這裏指以儒家經典《春秋》中的微言大義來判決案件。
- 鳧舄(fú xì):指縣令的鞋子,這裏代指縣令。
- 朔望:農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 瓊瑤:美玉,這裏指刻在石碑上的讚美文字。
翻譯
在閒居的林子裏聽聞反映風土民情的歌謠,人們爭相傳頌縣令張德常的仁愛寬厚。他鼓勵督促生產,不讓土地荒蕪,也不再有苛刻的賦稅攤派到百姓頭上,尤其是不再有像青苗法那樣不合理的賦稅徵收。他善於依據《春秋》的義理來判決案件,應當在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往處理政務。應該會有文章書寫他的政績,在吳山的高處刻下讚美他的文字。
賞析
這首詩是對縣令張德常的讚美。詩的首聯通過民衆的傳頌,表現出張德常的惠愛贏得了民心。頷聯具體描述了他在農業生產和賦稅徵收方面的善政,使得百姓能夠安心生產,不再受到苛捐雜稅的困擾。頸聯強調了他在司法判決上的公正和明智,以《春秋》的義理斷案,體現了他的儒家治國理念。尾聯則展望了他的政績將被銘刻傳頌,表達了對他的肯定和期望。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明晰,通過對張德常各項政績的描述,塑造了一個勤政愛民、公正賢明的地方官員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