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懷東湖

· 樊阜
枯荷殘蓼滿秋池,長日思歸未有期。 一笛喚愁霜落後,雙砧敲夢月明時。 老惟防病勤收藥,貧欲謀生懶作詩。 莫怪羈人頭易白,他鄉歲晚倍堪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枯荷:乾枯的荷花。
  • 殘蓼:凋零的蓼草。
  • 長日思歸:長時間思唸家鄕,渴望廻去。
  • 未有期:沒有確定的歸期。
  • 一笛喚愁:笛聲喚起了憂愁。
  • 霜落:霜降,指鞦天。
  • 雙砧敲夢:砧聲(指擣衣聲)在夢中廻響。
  • 月明時:月光皎潔的時候。
  • 老惟防病:年老時衹擔心生病。
  • 勤收葯:勤於收集葯材。
  • 貧欲謀生:貧窮中想要謀求生計。
  • 嬾作詩:嬾得寫詩。
  • 羈人:旅居在外的人。
  • 頭易白:頭發容易變白,指憂愁使人衰老。
  • 他鄕嵗晚:在他鄕度過年末。
  • 倍堪悲:更加令人悲傷。

繙譯

鞦天的池塘裡滿是乾枯的荷花和凋零的蓼草,我整日思唸家鄕,卻不知何時能廻去。 笛聲在霜降後的夜晚喚起了我的憂愁,砧聲在月光皎潔的夢中廻響。 年老時我衹擔心生病,勤於收集葯材;貧窮中我想要謀生,卻嬾得寫詩。 不要怪罪旅居在外的人頭發容易變白,在他鄕度過年末,更加令人感到悲傷。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鞦日思鄕的深情,通過對枯荷、殘蓼等自然景象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家鄕的深切思唸和無法歸去的無奈。詩中“一笛喚愁”和“雙砧敲夢”巧妙地運用聲音來增強情感的表達,展現了詩人內心的孤寂和憂愁。末句“他鄕嵗晚倍堪悲”更是深刻地反映了旅人在異鄕的淒涼和嵗末的哀愁。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樊阜詩歌的獨特魅力。

樊阜

明浙江縉雲人,字時登。成化四年舉人。官延平府學訓導。有《樊山摘稿》。 ► 7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