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懷三十一首

· 劉基
亭亭山上木,蔚蔚石底竹。 諒非懷隱憂,胡爲自侷促。 振衣陟崇岡,高下睡原陸。 鳳凰棲枯枝,稻粱肥雁騖。 春陽悅衆日,風雨愁比屋。 人主各有情,豈若麋與鹿。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亭亭:挺拔直立的樣子。
  • 蔚蔚:茂盛的樣子。
  • 諒非:實在不是。
  • 侷促:拘束,不自在。
  • 振衣:抖動衣服,去除塵土,比喻振奮精神。
  • :登,上升。
  • 崇岡:高山。
  • 高下:高低不平。
  • 睡原陸:指平原和陸地。
  • 稻粱:指糧食。
  • 肥雁騖:肥壯的雁和騖(野鴨)。
  • 春陽:春天的陽光。
  • 悅衆日:使衆人感到愉悅的日子。
  • 風雨愁比屋:風雨使得鄰里之間都感到憂愁。
  • 人主:指君主或統治者。
  • 豈若:怎能像。
  • 麋與鹿:指麋鹿,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

翻譯

挺拔直立的山上樹木,茂盛地生長在石底的竹子。 實在不是因爲懷有深重的憂慮,爲何自己感到如此拘束不自在。 抖動衣服,振奮精神登上高山,高低不平的平原和陸地盡收眼底。 鳳凰棲息在枯枝上,而肥壯的雁和野鴨享受着豐盛的糧食。 春天的陽光讓衆人感到愉悅,但風雨卻使鄰里之間都感到憂愁。 君主和普通人各有自己的情感,怎能像麋鹿那樣自由自在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於自由與束縛的深刻感悟。詩中「亭亭山上木,蔚蔚石底竹」以自然景物起興,引出詩人內心的感受。後文通過對鳳凰與雁騖、春陽與風雨的對比,進一步抒發了詩人對於現實社會中人們情感束縛的感慨。最後以「豈若麋與鹿」作結,強烈表達了對自由生活的嚮往。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體現了詩人對於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劉基

劉基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