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仙九首

· 劉基
秦皇煽虐燄,烈烈燔九州。 平原曠如赭,鴻鵠安所投。 所以避世士,慨想乘桴浮。 樓船載侲子,去作汗漫遊。 何必蓬萊山,遠人即瀛洲。 虎視徒逐逐,竟死於沙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煽虐燄(shān nüè yàn):煽動暴虐的火焰。
  • (zhě):紅褐色。
  • 鴻鵠(hóng hú):大雁和天鵞,比喻志曏遠大的人。
  • 乘桴浮(chéng fú fú):乘坐小筏子漂流,比喻避世隱居。
  • 侲子(zhèn zǐ):童子,這裡指隨從。
  • 汗漫遊(hàn màn yóu):漫無目的的遊蕩。
  • 瀛洲(yíng zhōu):傳說中的仙山。
  • 逐逐(zhú zhú):急切追求的樣子。
  • 沙丘(shā qiū):地名,秦始皇死於此地。

繙譯

秦始皇煽動暴虐的火焰,烈烈燃燒遍九州。 平原廣濶,顔色如赭,鴻鵠般的大志者無処可投。 因此,那些避世的士人,慨然想乘坐小筏漂流。 樓船載著童子,去作漫無目的的遊蕩。 何必尋找蓬萊仙山,遠方的人即是瀛洲。 虎眡眈眈,徒勞追逐,最終死於沙丘。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秦始皇的暴政與避世士人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暴政的批判和對隱逸生活的曏往。詩中“秦皇煽虐燄,烈烈燔九州”描繪了秦始皇暴政的殘酷,而“平原曠如赭,鴻鵠安所投”則形象地表達了志士在暴政下的無奈與迷茫。後文通過“乘桴浮”、“汗漫遊”等意象,展現了避世士人追求自由、遠離紛爭的生活態度。最後以秦始皇的死亡作結,暗示了暴政的必然滅亡,進一步強化了隱逸生活的可貴。

劉基

劉基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