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七月十四夜望月仍蝕且既而司天報亦不至因感去年作此寄石末公

· 劉基
山城望月中元夜,天運循環四序周。 顧兔又從銀漢滅,磔蟆空抱玉川憂。 清檯視梫當箕尾,仙使乘槎隔鬥牛。 安得寄書憑去燕,爲言桂樹不勝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丁酉:指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
  • 中元夜:農曆七月十五日的前一晚,即七月十四日,是中元節的前夜。
  • 四序周:四季循環。
  • 顧兔:指月亮,古代傳說月中有兔。
  • 銀漢:銀河。
  • 磔蟆:指月食,古代認爲月食是蟾蜍(即蟆)吞食月亮。
  • 玉川:指月亮,因月亮皎潔如玉,川指銀河。
  • 清檯:古代天文臺的別稱。
  • 視梫:觀察天文現象的儀器。
  • 箕尾:星宿名,箕宿和尾宿,這裏泛指星空。
  • 仙使:神話中傳遞信息的使者。
  • 乘槎:乘坐竹筏或木筏,這裏指仙使的交通工具。
  • 鬥牛:星宿名,鬥宿和牛宿,這裏泛指星空。
  • 桂樹:傳說中月亮上的樹,常用來象徵月亮。

翻譯

在山城中仰望中元夜的月亮,四季循環,天道輪迴。 月亮中的兔子似乎又隱沒在銀河之中,月食發生,我空懷着憂慮,如同玉川之上的憂愁。 天文臺的儀器正對着星空,仙使乘坐着竹筏在星際間穿梭。 我多麼希望能寄出一封信,讓燕子帶去,告訴它們月亮上的桂樹也承受不了秋天的淒涼。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中元夜的月食景象,通過對天文現象的觀察,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界循環不息的感慨。詩中運用了豐富的天文和神話元素,如「顧兔」、「銀漢」、「磔蟆」、「玉川」等,構建了一個神祕而富有詩意的宇宙圖景。末句「爲言桂樹不勝秋」則透露出詩人對時光流逝和自然變遷的深深憂慮,體現了詩人對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感悟。

劉基

劉基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