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薛烈婦冢

城南湓瀆舊時居,粉閣猶存地一隅。 狂物自罹三尺法,佳人兼送萬金軀。 夕陽陵谷煙雲變,寒食荊榛雨露濡。 使者觀風無暇問,土中埋沒夜明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湓瀆(pén dú):古代地名,此處指薛烈婦的舊居所在地。
  • 粉閣:指女子的閨房或住所。
  • (lí):遭遇,遭受。
  • 三尺法:指法律,古代法律文書常用三尺長的竹簡書寫。
  • 萬金軀:形容身體珍貴,此處指薛烈婦的遺體。
  • 陵谷:山陵和峽谷,比喻世事變遷。
  • 荊榛(jīng zhēn):荊棘和榛樹,泛指叢生的雜草。
  • (rú):溼潤。
  • 觀風:指觀察民風民俗。
  • 夜明珠:傳說中能在夜間發光的寶珠,比喻珍貴而未被發現的人才或事物。

翻譯

我曾居住在城南的湓瀆,那裏依然保存着她昔日的粉閣,靜靜地佔據着一角。狂妄之徒最終遭受了法律的嚴懲,而那位佳人,我們也將她珍貴的遺體安葬。夕陽下的山陵和峽谷,煙雲變幻,寒食時節,荊榛叢生的墓地被雨露溼潤。使者來此觀察民風,卻無暇詢問,那埋沒在土中的夜明珠,就這樣被世人遺忘。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薛烈婦舊居的淒涼景象,表達了對逝去佳人的哀思和對世事變遷的感慨。詩中,「粉閣猶存地一隅」一句,既展現了薛烈婦舊居的孤寂,又暗含了對她生前美好時光的懷念。後文通過「狂物自罹三尺法,佳人兼送萬金軀」的對比,突出了薛烈婦的高潔與不幸。結尾的「土中埋沒夜明珠」則寓意深刻,既指薛烈婦的遺體被埋沒,也暗喻她生前的才華和美德未被世人充分認識和珍惜,抒發了對逝去美好事物的無限惋惜之情。

鄭文康

明蘇州府崑山人,字時乂,號介庵。正統十三年進士。觀政大理寺,尋因疾歸。父母相繼亡故後,絕意仕進,專心經史。好爲詩文。有《平橋集》。 ► 27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