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

鬆楸鬱郁鎖崔嵬,寂寞春山帳殿開。 鸞輅恍從霄漢下,龍宮深注夜濤回。 虛疑銀海羣鳧浴,無復瑤池八駿來。 六載垂衣歌聖澤,攀髯何限鼎湖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松楸(sōng qiū):松樹與楸樹。墓地多植,因以代稱墳墓。
  • 崔嵬(cuī wéi):本指有石的土山,後泛指高山。
  • 鸞輅(luán lù):天子王侯所乘之車。
  • 霄漢:雲霄和天河,指天空。
  • 龍宮:這裡指陵墓的地宮。
  • 銀海:道家稱眼睛爲銀海。
  • (fú):水鳥,俗稱“野鴨”。
  • 瑤池:古代神話傳說中崑侖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居。
  • 八駿:周穆王駕車用的八匹駿馬。
  • 垂衣:指帝王無爲而治。
  • 聖澤:帝王的恩澤。
  • 攀髯:傳說黃帝鑄鼎於荊山下,鼎成,有龍下迎,黃帝乘之陞天,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餘小臣不得上龍身,迺持龍髯,而龍髯拔落,竝墮黃帝之弓。百姓遂抱其弓與龍髯而哭。後用爲追隨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
  • 鼎湖:古代傳說黃帝在鼎湖乘龍陞天。

繙譯

陵墓四周的松樹和楸樹鬱鬱蔥蔥,環繞著高大雄偉的山峰,寂寞的春山上,爲祭祀而設的帳殿已經敞開。天子的車駕倣彿從天空降下,地宮中深邃如注,夜晚的波濤廻蕩其間。讓人恍惚覺得像在銀海中一群野鴨在沐浴,然而再也見不到像西王母瑤池的八駿那樣的盛景前來。六年以來,帝王無爲而治,恩澤百姓,如今皇帝駕崩,人們無限悲哀,就如同傳說中黃帝乘龍陞天後,衆人攀著龍髯哭泣一般。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對昭陵的描寫和感慨。詩的首聯通過描寫昭陵周圍鬱鬱蔥蔥的樹木和寂寞敞開的帳殿,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而又略顯淒涼的氛圍。頷聯則以想象的手法,描繪出天子車駕降臨和地宮深邃的情景,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頸聯通過“虛疑”一詞,表達出對往昔煇煌的懷唸和對現實的感慨,那種盛景已不再來。尾聯提到帝王的恩澤和皇帝的駕崩,表達了對皇帝的哀思。整首詩意境深沉,情感真摯,通過對昭陵的描寫,抒發了對歷史變遷和人生無常的感慨。

黎邦琰

黎邦琰,一作邦炎。字君華,號岱輿。從化人。民表長子。明世宗嘉靖四十年(一五六一)舉人,明穆宗隆慶五年(一五七一)進士。官臨川知縣,歷仕江西右參政。明神宗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致仕歸。有《旅中稿》、《南秀堂稿》。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清雍正《從化縣新志》卷三有傳。 ► 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