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

燕政託揖讓,社稷墟齊兵。 昭王圖雪恥,求士千金傾。 壯哉樂毅士,報以七十城。 當時重其略,國乘傳榮名。 於期頸自刎,荊軻計不成。 一感知己恩,九死其所輕。 寥寥千載餘,烈風爭日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燕政:燕國的政事。
  • 揖讓: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這裏指燕王噲禪位於子之之事。
  • :使成爲廢墟。
  • 昭王:燕昭王,姬姓,名職,戰國時期燕國國君。
  • 雪恥:洗去恥辱。
  • :用盡。
  • 樂毅: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
  • 其略:他的謀略。
  • 國乘:國史。
  • 榮名:美名。
  • 於期:樊於期(fán wū jī),戰國末期將領,原爲秦國將軍,後因得罪秦王嬴政逃到燕國。
  • 烈風:強烈的風,這裏比喻英雄的精神或事蹟。

翻譯

燕國的政事託付於所謂的揖讓之舉,結果國家社稷被齊國軍隊所毀。燕昭王圖謀洗去恥辱,不惜花費千金尋求賢士。樂毅是多麼的雄壯啊,他報答燕昭王,爲燕國攻下了七十座城池。當時人們看重他的謀略,他的事蹟在國史中傳揚着美名。樊於期自刎頸部,荊軻的計劃卻沒有成功。他們一旦感受到知遇之恩,便將九死視若輕微之事。寥寥千載之後,他們的英雄事蹟和精神如烈風般,爭相在歷史中閃耀着光輝。

賞析

這首詩講述了燕國的一段歷史。詩的開頭提到燕國因燕王噲的錯誤決策導致國家遭受災難,隨後燕昭王決心雪恥,廣納賢才,樂毅因此得到重用,爲燕國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展現了燕昭王的明智和樂毅的才能。接着詩中提到了樊於期和荊軻,他們爲了報答知遇之恩,不惜犧牲自己,雖然荊軻的計劃未能成功,但他們的精神令人欽佩。整首詩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表達了對他們的敬仰和讚美,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知遇之恩和忠義精神的崇尚。詩的語言簡練,意境深沉,歷史的滄桑感和英雄的悲壯感交織在一起,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黎邦瑊

黎邦瑊,字君選,號洞石。從化人。貫孫,民表子。明光宗泰昌元年(一六二〇)貢生,官興業知縣。陳子壯發起修復南園,邦瑊曾參預其事。明亡,以憂憤卒。有《洞石稿》。清陳伯陶《勝朝粵東遺民錄》卷二有傳。 ► 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