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忠祠

方伯本慶源,媲先樹勳烈。 騰驤在萬里,早已見汗血。 剖符古岡州,遇事輒勇決。 冠弁日岌峨,圭璋遽昭晰。 授鉞典名藩,賜履遍海澨。 溟浸殲鯨鯢,碉房掃槎櫱。 舞幹服三苗,回面靖百粵。 玉麟錫紛綸,銅柱表巀嵲。 石建蓋恭謹,馮異功不說。 幽討從江門,從容榜蘭枻。 憫溺吊厓山,蹈海憤始渫。 左轄應未酬,臺階遂中折。 殊勳載盟府,芳猷被邦耋。 念功今神堯,崇祠再昭揭。 秋風汗馬趨,夜月皋禽唳。 金貂綴惠文,千秋見臣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方伯:殷周時代一方諸侯之長,後泛稱地方長官。
  • :匹敵,比得上。
  • 騰驤(xiāng):飛騰,奔騰。
  • 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諸侯、功臣,把符節剖分爲二,雙方各執其半,作爲信物。
  • 岡州:古代的一個地名。
  • 冠弁(biàn):古代官員戴的帽子。岌峨:高聳的樣子。
  • 圭璋:兩種貴重的玉器,比喻高尚的品德。昭晰(xī):明顯,清晰。
  • 授鉞:古代大將出徵,君主授以斧鉞,表示授以兵權。
  • :掌管。
  • 名藩:重要的大藩鎮。
  • 賜履:指帝王賜予封邑。
  • 海澨(shì):海邊。
  • 溟浸:大海。
  • 殲鯨鯢:消滅兇惡的敵人。鯨鯢,比喻兇惡的敵人。
  • 碉房:碉堡般的房屋。
  • 槎櫱(chá niè):砍伐幼樹。
  • 舞幹:古代的一種武舞,舞者執幹(盾)而舞,以顯示文德。
  • 三苗:古代傳說中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一個部落。
  • 回面:改變態度。
  • 百粵: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稱爲百粵。
  • 玉麟:麒麟的美稱,常用來比喻傑出的人。
  • 紛綸:衆多貌,雜亂貌。
  • 銅柱:古代常作爲邊界的標誌。
  • 巀嵲(jié niè):高聳。
  • 石建:西漢大臣,以謹慎著稱。
  • 馮異:東漢開國名將,爲人謙遜,從不居功自傲。
  • 幽討:探尋勝境。
  • 江門:地名。
  • 蘭枻(yì):蘭木做的船槳。
  • 憫溺:憐憫溺水的人。此指對在厓山投海殉國的人的同情。
  • :憑弔,悼念。
  • 厓山:南宋末年宋軍與元軍決戰的地方,宋軍失敗,陸秀夫揹着宋帝趙昺投海,南宋滅亡。
  • 蹈海:指投海殉國。
  • 憤始渫(xiè):憤怒才得以宣泄。
  • 左轄:古代官職,這裏指高官。
  • 應未酬:應該還沒有得到應有的報答。
  • 臺階遂中折:比喻事業中途受挫。
  • 盟府:古代掌管保存盟約文書的官府。
  • 芳猷(yóu):美好的功績。
  • 邦耋(dié):指地方百姓。

翻譯

這位地方長官本是福澤深厚之人,功績可與先人相比肩。他如駿馬般奔騰萬里,早早就表現出不凡的才能(汗血:原指汗血寶馬,這裏比喻傑出的才能)。 在古岡州接受剖符任命,遇到事情總是勇敢果斷。他頭戴高冠,儀表堂堂,品德高尚如圭璋般熠熠生輝。 被授予兵權,掌管重要的藩鎮,帝王的賞賜遍及海邊各地。在大海上消滅兇惡的敵人,將碉房邊的幼樹砍伐清除。 以文德使三苗信服,讓百粵之地的人們改變態度而得到安定。傑出的人才如麒麟般受到衆多賞賜,銅柱高聳標誌着功績。 他像石建一樣恭謹,如馮異般有功卻不自誇。到江門探尋勝境,從容地划着蘭木船槳。 憐憫在厓山投海殉國的人,通過蹈海之舉來宣泄心中的憤恨。高官之位還未得到充分回報,事業就中途受挫。 非凡的功績記載在盟府之中,美好的功績被地方百姓傳頌。感念其功績,如今的聖明之君(神堯:對唐高祖李淵的尊稱,這裏借指聖明之君),再次彰顯他的功績爲他修建祠堂。 秋風中騎着戰馬急速奔走,夜晚明月下皋禽鳴叫。他的服飾上點綴着華麗的飾物,千秋萬代都能彰顯他的臣子氣節。

賞析

這首詩是對一位功績卓著的人物的歌頌。詩中通過描述他的出身、才能、品德、功績以及最終的命運,展現了他的偉大形象。詩人運用了豐富的詞彙和形象的比喻,如「騰驤在萬里,早已見汗血」「冠弁日岌峨,圭璋遽昭晰」等,生動地表現了主人公的傑出之處。同時,詩中還提到了他的諸多功績,如殲鯨鯢、掃槎櫱、服三苗、靖百粵等,彰顯了他的卓越才能和對國家的巨大貢獻。然而,他的事業最終中途受挫,令人惋惜,但他的功績被銘記,祠堂得以修建,以表彰他的功績和品德。整首詩氣勢恢宏,情感真摯,表達了對這位人物的敬仰和讚美之情。

黎民表

明廣東從化人,字惟敬,號瑤石山人。黎貫子。黃佐弟子。以詩名,與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趙用賢稱“續五子”。亦工書畫。嘉靖舉人。選入內閣,爲制敕房中書舍人,出爲南京兵部車駕員外郎。萬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參議。有《瑤石山人稿》、《養生雜錄》、《諭後語錄》。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