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烈歌,爲許初娘作

哀矣乎!哀婦烈;烈婦之操霜比潔,烈婦之骨堅於鐵。 烈婦之冤天地愁,鬼神環視皆泣血。幼承閨訓本儒風,長遵禮義無玷缺。 結髮嫁得名家子,有志四方遠離別;別婿歸寧依父母,晨夕女紅忘疲苶。 世亂窮鄉靡安居,豪家攙入爭巢穴;瞥見如花似玉人,多炫金珠買歡悅。 不成歡悅反成嗔,羅敷有夫詞決絕;夜深豪客強相逼,拒戶罵賊聲不輟。 一時喧譁鄰里驚,客翻賴主勾盜竊;舉家拷掠無完膚,女呼父母從茲訣:我死必訴上帝知,莫患仇家怨不雪! 千箠萬棓不乞憐,甘心玉碎花摧折。哀矣乎!哀婦烈; 夫婿歸來訟婦冤,婦冤不白夫縲紲。道路有口官不聞,半畏豪威半附熱。 我欲伐下山頭十丈石,表章正氣勒碑碣;我欲磨礪匣中三尺劍,反縛兇人細磔剟。 時當有待志未伸,慷慨歔欷歌一闋。哀矣乎!哀婦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歸甯:出嫁的女子廻娘家看望父母。讀作“guī níng”
  • 女紅:也作女功,指婦女所做的紡織、刺綉、縫紉等工作。讀作“nǚ gōng”
  • 疲苶:疲倦。讀作“pí nié”
  • 玷缺:白玉上的斑點、缺損,比喻缺點,過失。
  • :細碎、瑣碎。讀作“duō”
  • 歔欷:悲泣,抽噎。讀作“xū xī”

繙譯

好悲哀啊!爲這貞烈的婦人感到悲哀;烈婦的操守如霜般潔白,烈婦的骨頭比鉄還堅硬。 烈婦的冤屈讓天地憂愁,鬼神環繞看著都哭泣流血。她自幼接受閨中教誨,本具儒家風範,長大後遵循禮義,沒有絲毫過失。 成年後嫁到名門,丈夫有志四方而遠離家鄕;她廻娘家探望父母,早晚做女紅忘記疲倦。 世道混亂,窮鄕僻壤難以安居,豪家強佔進來爭奪巢穴;豪家看到她如花似玉,多用金銀珠寶來買她的歡心。 未能得到歡心反而變成惱怒,她像羅敷一樣表明自己有丈夫,言辤堅決拒絕;深夜豪客強行逼迫,她緊閉門戶大罵賊人,聲音不停。 一時間喧嘩聲讓鄰裡驚動,豪客反而誣陷主人勾結盜賊;全家被拷打折磨得沒有一処完好的皮膚,女子呼喊著父母從此訣別:我死之後必定曏上帝訴說,不要擔心仇家的怨恨不能昭雪! 遭受千萬次的捶打也不乞求憐憫,甘心像玉石般破碎,花朵般凋謝。好悲哀啊!爲這貞烈的婦人感到悲哀; 丈夫歸來爲妻子的冤屈告狀,妻子的冤屈未得昭雪,丈夫卻被囚禁。路上的人都知道這事,但官員卻充耳不聞,一半是畏懼豪威,一半是趨炎附勢。 我想要伐下山上十丈高的石頭,刻寫文章彰顯正氣,立碑銘刻;我想要磨礪匣中三尺長劍,反綁那兇惡之人細細地切割。 時運未到,志曏未能伸展,衹能慷慨悲泣,唱這一首哀歌。好悲哀啊!爲這貞烈的婦人感到悲哀。

賞析

這首詩以沉痛的筆調,講述了一位貞烈婦人的悲慘遭遇。詩中通過對烈婦的操守、品德、遭遇的描寫,展現了她的堅貞不屈和悲慘命運,同時也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和不公。 詩的開頭就表達了對烈婦的深切悲哀和敬意,強調了她的操守和骨氣。接著描述了她的成長背景和婚後的生活,表現出她的賢淑和勤勞。然而,世道的混亂讓她遭受了豪家的欺淩,她堅決拒絕豪客的逼迫,卻因此遭受了全家被拷打的災難,最終她甯死不屈,喊出了冤屈必雪的誓言。丈夫爲她申冤,卻也陷入睏境,而官員的不作爲更是讓人憤慨。詩人表達了自己想要爲烈婦討廻公道的願望,但又感到時運不濟,衹能以歌哀之。 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質樸,通過對烈婦悲慘命運的描寫,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難,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批判精神。同時,詩中對烈婦形象的刻畫鮮明生動,展現了她的高尚品質和不屈精神,令人敬珮和同情。

盧若騰

字閒之,又字海運,號牧州,晚年自號「留庵」,同安縣翔鳳里(今屬金門縣)人,徙居晉江。崇禎十三年(1640 年)進士,任兵部主事。調任寧波巡海道僉事,居官潔己惠民,剔奸弊,抑勢豪,擒捕盜賊,百姓安堵。又任鳳陽巡撫,甲申變後,與沈佺期、許吉燝等同渡海,隱居台灣,勵節終身,66 歲去世。著有《方輿圖考》40 卷、《補遺》1 卷。此外,還著有《留齋文集》7 卷、《島居隨錄》2 卷、《浯洲節烈傳》、《島噫詩集》、《輿耕堂隨筆》、《島山閑居偶寄》、《印譜》等,惜多已散失,僅存《島噫集》一書行世。為人秉性忠貞,仁慈愛民,深得百姓愛戴,遂有「盧菩薩」之稱。盧氏在賢厝可說是大姓氏,如今子孫已傳第十四代,現在還居住在盧氏故宅。盧氏故宅正屋為馬背式,屬於一落四櫸頭格局之金門傳統建築。故宅又稱「留庵故居」。 ► 1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