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夜泊聞揚州寇急愴然有作
殺氣朱方徙,妖星太白低。
三江分部曲,五月鬥鯨鯢。
箭滿蕪城郭,笳哀邗水堤。
肉飛腥赤海,炬列障丹梯。
紅粟千艘盡,青樓萬甲齊。
秋陰連斥堠,白日慘虹蜺。
推轂漢庭上,屯兵吳苑西。
至尊愁玉食,諸將走桐圭。
東岱嚴軍壘,聊城入鼓?。
捐金空市駿,拔劍起聞雞。
鹵莽拋殘帙,倉皇擁舊綈。
此曹仍跋扈,吾計失羈棲。
憤欲逃東海,舂難假會稽。
冥鴻天亦礙,老馬路逾迷。
衣食人相籍,壺觴客爲攜。
河流驅黯淡,月色助悲悽。
國事吞聲問,鄉書掩淚題。
容身猶不定,何處夜烏啼。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朱方:地名,春秋時吳邑,在今江蘇丹徒縣東南。(「朱」讀音:zhū,「方」讀音:fāng)
- 妖星:古代指預示災禍的星。
- 太白:即金星,又名啓明、長庚、明星。(「太」讀音:tài,「白」讀音:bái)
- 部曲:古代軍隊編制單位,借指軍隊。
- 鯨鯢(jīng ní):比喻兇惡的敵人。
- 笳(jiā):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吹奏樂器,似笛。
- 邗(hán)水:即邗溝,春秋時吳王夫差爲爭霸中原,在江淮之間開鑿的一條古運河。
- 紅粟:儲存時間過久而變爲紅色的陳米,這裏泛指糧食。
- 青(qīng)樓:指軍營。
- 斥堠(chì hòu):古代瞭望敵情的土堡。
- 虹蜺(ní):即虹霓,爲雨後或日出、日沒之際天空中所現的七色圓弧。(「蜺」讀音,ní)
- 推轂(gǔ):原指推車前進,古代帝王任命將帥時的隆重禮遇,後引申爲推薦、舉用。(「轂」讀音:gǔ)
- 吳苑:即長洲苑,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
- 袞圭(gǔn guī):袞衣和圭。古代帝王與上公的禮服和禮器。(「袞」讀音:gǔn,「圭」讀音:guī)
- Someone :此詞未在詩中找到對應內容,可能是提問中存在的錯誤或誤解。
- 綈(tí):厚實的絲織品。(「綈」讀音:tí)
翻譯
戰爭的肅殺之氣從朱方遷徙而來,預示災禍的星使得太白星顯得低落。三江地區分佈着軍隊,五月與兇惡的敵人展開激戰。 箭佈滿了蕪城的城郭,胡笳的悲哀之聲在邗水堤岸迴盪。鮮肉飛舞讓紅色的海水更顯腥味,火炬排列成屏障照亮了紅色的階梯。 千艘運糧船的糧食耗盡,軍營中萬千兵士整齊排列。秋天的陰雲連着瞭望敵情的土堡,白日裏虹霓也顯得悽慘。 在朝廷上受到舉薦,在吳苑西邊屯駐軍隊。皇帝爲飲食擔憂,諸位將領丟棄了禮服和禮器。 在東岱嚴格設置軍營,聊城陷入了戰鼓之聲中。白白花費金錢買駿馬,拔劍起身像祖逖聞雞起舞一樣準備戰鬥。 慌亂中拋棄了書籍,匆忙中抱着舊絲織品。這些人仍舊蠻橫跋扈,我的計劃失誤導致無處安身。 憤怒之下想要逃到東海,困難重重像在會稽難以借米一樣。高遠的鴻雁天空也會阻礙,年老的馬路途越發迷茫。 人們依靠他人獲得衣食,客人帶着酒壺酒杯。河流奔騰使得景色黯淡,月色也增添了悲傷淒涼的氛圍。 對國家大事只能默默詢問,含淚題寫鄉書。連容身之處都還不確定,何處傳來夜晚烏鴉的啼叫聲。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戰爭的殘酷和局勢的動盪,以及詩人自身的困境和悲憤。詩中通過「殺氣」「妖星」「箭滿」「笳哀」等詞語,營造出緊張、悲涼的戰爭氛圍。同時,「紅粟千艘盡,青樓萬甲齊」等句又展現了戰爭對物資和人力的巨大消耗。詩人在詩中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對自己處境的無奈,如「吾計失羈棲」「憤欲逃東海」等。整首詩意境蒼涼,情感深沉,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盪和人民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