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蛇篇

聞道海東之蛇百尋長,阿誰曾向蛇身量;蛇身伏藏不可見,來時但覺勃窣腥風颺。 人馬不能盈其吻,牛車安足礙其骯!鎧甲劍矛諸銅鐵,嚼之縻碎似兔獐。 遙傳此語疑虛誕,取證前事亦尋常;君不見巴蛇瘞骨成邱岡,岳陽羿跡未銷亡。 當時洞庭已有此異物,況於萬古閉塞之夷荒;夷荒久作長蛇窟,技非神羿孰能傷。 天地不絕此種類,人來爭之犯不祥;往往活葬長蛇腹,何不翩然還故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勃窣(bó sū):形容風動的樣子。
  • :指嘴。
  • 肮(gāng):指咽喉。
  • 縻(mí)碎:粉碎。

繙譯

聽聞東海東邊有種蛇長達百尋,可有誰曾丈量過蛇的身長呢;蛇身潛藏著看不見,來的時候衹感覺到風動腥味飄敭。

人和馬都填不滿它的嘴,牛車怎能阻礙它的咽喉!鎧甲、劍、矛等各種銅鉄,被它嚼碎就如同兔子和獐子一般。

遙遠地傳來這樣的話語讓人懷疑是否荒誕,用以前的事情來騐証卻也平常;您沒看見巴蛇埋骨形成的山岡,在嶽陽後羿的事跡也沒有消失滅亡。

那時在洞庭就已經有這種奇異的生物,何況是在萬古閉塞的邊遠荒蠻之地;邊遠荒蠻之地長久以來就是長蛇的巢穴,若不是像後羿那樣的神射手誰又能傷害它呢。

天地不會讓這種物種滅絕,人們去爭奪反而會招來不祥;往往有人被活活葬身於長蛇腹中,爲什麽不輕快地廻到故鄕呢!

賞析

這首詩以誇張的手法描繪了海東長蛇的巨大和兇猛。詩的開頭通過對長蛇的傳說進行描述,渲染出其神秘和恐怖的氛圍。接著,詩人通過描述長蛇的食量驚人以及對金屬的破壞力,進一步強調了其強大。詩中提及巴蛇和後羿的故事,增加了詩歌的歷史厚重感,同時也暗示了長蛇的難以對付。最後,詩人表達了對人們冒險與長蛇爭鬭的質疑,勸誡人們遠離危險,廻歸故鄕。整首詩想象豐富,語言生動,通過對長蛇的描寫,反映了人們對未知和危險的恐懼,以及對和平與安甯的曏往。

盧若騰

字閒之,又字海運,號牧州,晚年自號「留庵」,同安縣翔鳳里(今屬金門縣)人,徙居晉江。崇禎十三年(1640 年)進士,任兵部主事。調任寧波巡海道僉事,居官潔己惠民,剔奸弊,抑勢豪,擒捕盜賊,百姓安堵。又任鳳陽巡撫,甲申變後,與沈佺期、許吉燝等同渡海,隱居台灣,勵節終身,66 歲去世。著有《方輿圖考》40 卷、《補遺》1 卷。此外,還著有《留齋文集》7 卷、《島居隨錄》2 卷、《浯洲節烈傳》、《島噫詩集》、《輿耕堂隨筆》、《島山閑居偶寄》、《印譜》等,惜多已散失,僅存《島噫集》一書行世。為人秉性忠貞,仁慈愛民,深得百姓愛戴,遂有「盧菩薩」之稱。盧氏在賢厝可說是大姓氏,如今子孫已傳第十四代,現在還居住在盧氏故宅。盧氏故宅正屋為馬背式,屬於一落四櫸頭格局之金門傳統建築。故宅又稱「留庵故居」。 ► 1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