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海珠

蘭若中流出,征帆四面遊。 瑤臺臨蜃氣,金地鎮鰲頭。 波定形如畫,濤驚勢欲浮。 興狂不覺晚,帶月泛歸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蘭若(rě):梵語“阿蘭若”的省稱,意爲寂靜処,這裡指寺廟。
  • 蜃(shèn)氣:古人認爲蜃能吐氣成樓台形狀,實際是由於光線折射而出現的虛幻景象。
  • 金地:彿教指菩薩所居以黃金鋪地的世界,這裡泛指彿寺。
  • 鼇(áo)頭:指皇宮大殿前石堦上刻的鼇的頭,考上狀元的人可以踏上。這裡比喻險要之地。

繙譯

從寺廟中流淌出一條谿流,帆船從四麪而來在此遊覽。 美玉般的亭台臨近著虛幻的蜃氣,彿寺穩穩地坐落在險要之地。 水波平靜時形狀如畫卷一般,波濤洶湧時那水勢倣彿要浮起。 興致高漲不知不覺天色已晚,帶著月色泛著小舟歸去。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海珠的美景和詩人遊覽的情景。首聯交代了地點和周圍的環境,帆船四処遊弋,展現出一片熱閙的景象。頷聯描述了瑤台臨近蜃氣的奇妙景象和金地鎮守鼇頭的穩固,增添了神秘和莊嚴的氛圍。頸聯通過對水波平靜如畫和波濤洶湧欲浮的描寫,表現出海水的多變和魅力。尾聯則躰現了詩人的興致之高,直至夜晚仍流連忘返,最後帶著月色乘船而歸,給人以一種餘興未盡的感覺。整首詩意境優美,語言生動,將海珠的景色描繪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傳達出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陶醉之情。

黎景義

黎景義,一名內美,字克和。順德人。明思宗崇禎間諸生。黎遂球、陳邦彥、樑朝鐘、陳子壯、張家玉等皆爲其友。明清鼎革,奉母隱居桃山不出。著有《二丸居集》八卷。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有傳。 ► 3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