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 · 賦梅花和傅巖叟香月堂兩梅
未須草草,賦梅花,多少騷人詞客。總被西湖林處士,不肯分留風月。疎影橫斜,暗香浮動,把斷春消息。試將花品,細參今古人物。
看取香月堂前,歳寒相對,楚兩龔之潔。自與詩家成一種,不係南昌仙籍。怕是當年,香山老子,姓白來江國。謫仙人,字太白,還又名白。
拼音
注釋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壺中天》、《湘月》。宋·王灼《碧鷄漫志·卷五·〈念奴嬌〉》:「《念奴嬌》,元微之《連昌宮詞》云:『初過寒食一百六,店舍無煙宮樹緑。夜半月高弦索鳴,賀老琵琶定場屋。力士傳呼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須臾覓得又連催,特敕街中許然燭。春嬌滿眼淚紅綃,掠削雲鬢旋裝束。飛上九天歌一聲,二十五郎吹管逐。』自注云:『念奴,天寶中名倡,善歌。每歳樓下酺宴,累日之後,萬眾喧隘,嚴安之、韋黃裳輩辟易不能禁,眾樂爲之罷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樓上曰:「欲遺念奴唱歌,邠(Bīn)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聽否?」未嘗不悄然奉詔,其爲當時所重也如此。然而明皇不欲奪俠遊之盛,未嘗置在宮禁。或歳幸湯泉,時巡東洛,有司潛遣從行而已。又明皇嘗於上陽宮夜後按新翻一曲,屬明夕正月十五日,潛遊燈下,忽聞酒樓上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駭之。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詰驗之,自云:「其夕竊於天津橋玩月,聞宮中度曲,遂於橋柱上插譜記之,臣即長安少年善笛者李謩也。」明皇異而遣之。』《開元天寶遺事》云:『念奴有色,善歌,宮伎中第一。帝嘗曰:「此女眼色媚人。」又云:「念奴每執板當席,聲出朝霞之上。」』今大石調《念奴嬌》,世以爲天寶間所製曲,予固疑之。然唐中葉漸有今體慢曲子,而近世有填《連昌宮詞》入此曲者。後復轉此曲入『道調宮』,又轉入『高宮大石調』。」曲名本此。宋曲入「大石調」,復轉入「道調宮」,又轉入「高宮大石調」。此調音節高抗,英雄豪傑之士多喜用之。宋·兪文豹《吹劍録》稱:「學士(蘇軾)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亦其音節有然也。茲以《東坡樂府》爲準,「憑高遠眺」一闋爲定格,「大江東去」爲變格。一百字,前後闋各四仄韻。其用以抒寫豪壯感情者,宜用入聲韻部。另有平韻一格。
「和傅巖叟香月堂兩梅」:四卷本丙集作「賦梅花」。
傅巖叟:宋·陳文蔚《陳克齋文集·卷十·傅講書生祠記》:「鉛(Yán)山傅巖叟,㓜親師學,肄儒業,抱負不凡,壯而欲行愛人利物之志。命與時違,抑而弗信。……時稼軒辛公有時望,欲諷廟堂奏官之,巖叟以非其志,辭,辛不能奪。議遂寢。……巖叟雖無軒冕之榮,開徑延賔,竹深荷浄,暇時勝日,飲酒賦詩,自適其適,不知有王公之貴。豈非憂人之憂,故能樂已之樂,是不可以不書。因亦附見云。巖叟名爲棟,嘗爲鄂州州學講書。」
香月堂兩梅:宋·陳文蔚《陳克齋文集·卷十四·徐天錫歸自玉山,昌甫以三詩送之,後二篇有及予與徐子融、傅巖叟之意,且托其轉寄答其意,以謝之》詩云:「曾共傅巖孫,同坐傅巖石。紀游未抄寄,雙梅解相憶。天涯思美人,折花陡岑寂。所幸柱上題,如新未陳迹①。」詩後自註:「雙梅在巖叟家香月堂,淸古可愛。昌甫每與稼軒同領畧之。柱爲稼軒題。」
草草:宋·蘇軾《和秦太虛梅花》詩:「去年花開我已病,今年對花還草草。」
「總被西湖林處士,不肯分留風月。疎影橫斜,暗香浮動」句:《宋史·卷四百五十七·〈隱逸列傳·林逋傳〉》:「林逋,字君復,杭州錢塘人。少孤,力學,不爲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趨榮利,家貧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遊江淮間,久之歸杭州,結廬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眞宗聞其名,賜粟帛,詔長吏歳時勞問。薛映、李及在杭州,每造其廬,淸談終日而去。嘗自爲墓於其廬側。臨終爲詩,有『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之句。既卒,州爲上聞,仁宗嗟悼,賜諡和靖先生,賻(fù)粟帛。逋善行書,喜爲詩,其詞澄浹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隨輒棄之。或謂:「何不録以示後世?」逋曰:『吾方晦跡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後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竊記之,今所傳尚三百餘篇。逋嘗客臨江,時李諮方舉進士,未有知者,逋謂人曰:『此公輔器也。』及逋卒,諮適罷三司使爲州守,爲素服,與其門人臨七日,葬之,刻遺句內壙中。逋不娶,無子,教兄子宥,登進士甲科。宥子大年,頗介潔自喜,英宗時,爲侍御史,連被台移出治獄,拒不肯行,爲中丞唐介所奏,降知蘄州,卒於官。」北宋·林逋《山園小梅·其一》詩:「衆芳摇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疎影橫斜水淸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把斷:把攬。四卷本丙集「把斷」二字缺。
試將:四卷本丙集作「尚餘」。
細參:四卷本丙集作「未忝」。
楚兩龔:《漢書·卷七十二·〈王貢兩龔鮑列傳·兩龔傳〉》:「兩龔,皆楚人也。勝字君賓,舍字君倩。二人相友,並著名節,故世謂之『楚兩龔』。」西漢·揚雄《法言·卷六·問明》:「楚兩龔之潔,其淸矣乎!」
南昌仙籍:《漢書·卷六十七·梅福傳》:「梅福字子眞,九江壽春人也。少學長安,明《尚書》、《穀梁春秋》,爲郡文學,補南昌尉。後去官歸壽春,……至元始中,王莽顓政,福一朝棄妻子,去九江,至今傳以爲仙。其後,人有見福於會稽者,變名姓,爲呉市門卒云。」按:此謂香月堂兩梅唯應受詩人歌詠,不與他梅同一族類也。
「香山老子,姓白來江國。」句:白居易曾被謫爲江州司馬,晩年自號香山居士。
「謫仙人,字太白,還又名白。」句:李白字太白,以詩往見賀知章,賀曰:「子謫仙人也。」後代因稱李太白爲謫仙。按:香月堂之梅花當爲白色,故末章云云。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青玉案 · 元夕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盟鷗 》 —— [ 宋 ] 辛棄疾
- 《 行香子 · 雲巖道中 》 —— [ 宋 ] 辛棄疾
- 《 一落索 · 閨思 》 —— [ 宋 ] 辛棄疾
- 《 清平樂 · 憶吳江賞木樨 》 —— [ 宋 ] 辛棄疾
- 《 菩薩蠻 · 晝眠秋水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鞏采若壽 》 —— [ 宋 ] 辛棄疾
- 《 錦帳春 · 席上和杜叔髙韻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