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 · 雲巖道中

雲岫如簪,野漲挼藍。向春闌、緑醒紅酣。靑裙縞袂,兩兩三三。把麴生禪,玉版局,一時參。 拄杖彎環,過眼嵌巖。岸輕烏、白髮鬖鬖。他年來種,萬桂千杉。聽小綿蠻,新格磔,舊呢喃。
拼音

注釋

行香子:詞牌名,又名《爇心香》。《中原音韻》、《太平樂府》倶注「雙調」。蔣氏《九宮譜目》入「中呂引子」。雙調小令,六十六字,有三體:前闋八句四平韻,後闋八句三平韻;前闋八句五平韻,後闋八句三平韻;前闋八句五平韻,後闋八句四平韻。此調短句多,上下闋結尾以一字領三箇三言句,前人於此三句中常用相同的字,尤爲別致。音節頗流美悅耳,亦可略加襯字。 雲巖:《鉛(Yán)山縣志》:「雲巖在縣西十八里,直嵩山之前。松逕數百步,始至其巓。兩崖怪石峻嶒,有一穴,可容百人。雲出則雨降。」又《上饒縣志》:「雲巖在縣南六十里乾元鄕,巉巖峭拔,雲氣往來,中空如室,有石觀音、半面羅漢等形。」 挼(ruó)藍:浸揉藍草作染料。詩詞中用以借指湛藍色。宋·黃山谷《同世弼韵作寄伯氏在濟南兼呈六舅祠部》詩:「山光掃黛水挼藍,聞説樽前愜笑談。」 靑裙縞袂:宋·蘇東坡《於潛女》詩:「靑裙縞袂於潛女,兩足如霜不穿屨。」 兩兩三三:宋·柳屯田《夜半樂》詞:「岸邊兩兩三三,浣紗遊女。」 麴(qū)生:謂酒。唐·鄭蘊武《開天傳信記》:「道士葉法善,精於符籙之術。上纍拜爲鴻臚卿,優禮待焉。法善居玄眞觀,嘗有朝客數十人詣之,解帶淹留,滿座思酒。忽有人叩門,云麴秀才。法善令人謂曰:『方有朝僚,未暇瞻晤,幸吾子異日見臨也。』語未畢,有一美措形貌俊美之贫士做睨而入,年二十餘,肥白可觀,笑揖諸公,居末席,抗聲談論,援引古人,一席不測,恐聳觀之。良久,蹔(zàn)起旋轉。法善謂諸公曰:『此子突入,語辯如此,豈非魃魅爲惑乎?試與諸公避之。』麴生復至,扼腕抵掌,論難鋒起,勢不可當。法善密以小劍擊之,隨手失墜於階下,化爲瓶榼(kē)酒器,一座驚懾。遽視其所,乃盈瓶醲(nóng)醞(yùn)也。咸大笑,飲之,其味甚嘉。座客醉而揖其瓶曰:『麴生麴生,風味不可忘也。』」 玉版局:四巻本丙集作「玉版句」。《冷齋夜話·巻七·東坡戲作偈語》:「(東坡)又嘗要劉器之同參玉版和尚,器之每倦山行,聞見玉版,忻然從之。至廉泉寺,燒筍而食,器之覺筍味殊勝,問:『此筍何名?』東坡曰:『卽玉版也。此老師善說法,要能令人得禪悅之味。』於是器之乃悟其戲,爲大笑。」 「岸輕烏、白髮鬖鬖(sān sān)」句:宋·王介甫《次呉氏女子韻》詩:「孫陵西曲岸烏紗,知汝凄凉正憶家。」岸作「上推」解。烏紗帽質輕,故曰輕烏。帽本覆髮,上推之,則可見白髮鬖鬖。鬖鬖,頭髮下垂貌。 「聽小綿蠻,新格磔,舊呢喃」句:《詩經·小雅·緜蠻》詩:「緜蠻黃鳥,止于丘隅。」唐·蘇敬《唐本草·巻十五·〈禽中·鷓鴣鳥〉》:「鷓鴣生江南,形似母鷄,鳴云鉤輈格磔。」呢喃謂燕。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雲岫(xiù):雲霧繚繞的山巒。岫,山穴,這裏泛指山峯。
  • 野漲:野外上漲的春水。
  • 挼(ruó)藍:揉搓藍草取汁。這裏形容春水呈藍色。
  • 春闌: 春殘; 春將盡時。
  • 綠醒紅酣:綠葉清新,紅花豔麗,猶如剛剛睡醒和酒意正濃的狀態,形容春天景色盛放的樣子。
  • 青裙縞袂(gǎo mèi):青布裙子、素色衣袖,此指身着樸素的女子。縞,白色的絹;袂,衣袖。
  • 麴生:酒的別稱。
  • 禪(chán):佛教用語,指靜思領悟。這裏表示領悟與酒相關的道理。
  • 玉版:紙張的美稱,這裏指代文章、詩句 。
  • :領悟,琢磨。
  • 拄杖:即手杖。
  • 嵌巖: 山洞,岩石險要處 。
  • :高聳貌。
  • 輕烏:輕捷似飛的黑色。
  • 鬖鬖(sān):頭髮下垂貌,形容頭髮鬆散。
  • 小綿蠻:指小鳥。
  • 格磔(zhé):鳥鳴聲。
  • 呢喃:原形容燕子的叫聲,這裏指各種悅耳的鳥鳴。

翻譯

雲霧繚繞的山峯好似頭簪一般。田野間上漲的春水泛着靛藍。臨近暮春時節,綠樹好像剛從沉睡中醒來,紅花正嬌豔欲滴。身着青裙素衫的女子,三個一羣兩個一夥。一邊品味美酒,領悟酒中的禪意,一邊琢磨着美妙的詩句。 我的手杖彎彎,走過那些奇特險要的山岩。頭上烏髮如今已稀疏鬆散,漸漸變白。等到將來有時間,我欲在此種下萬株桂樹、千棵杉樹。那時靜聽小鳥清脆的啼鳴聲,新的鳥鳴婉轉,舊日熟悉的鶯啼燕語。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雲巖道中的春日美景與詞人的心境感悟。上闋先以生動的筆觸勾勒出自然景緻,「雲岫如簪,野漲挼藍」展現出清幽秀麗的山水畫卷,接着「綠醒紅酣」將春天蓬勃的生機盡顯。「青裙縞袂,兩兩三三」點綴了人物畫面,活潑而富有生活氣息。 「把麴生禪,玉版句,一時參」體現出詞人在這自然美景中的悠然超脫,一邊享受美酒,一邊參透詩詞意境。下闋詞人通過描寫行程中的景象 「拄杖彎環,過眼嵌巖」,流露出時光流逝之感,如 「岸輕烏、白髮鬖鬖」。最後「他年來種,萬桂千杉。聽小綿蠻,新格磔,舊呢喃」幾句,又轉而充滿對未來田園閒居生活的美好憧憬,渴望能在自然中與鳥聲相伴,遠離塵世喧囂。整首詞將自然之美、人生感慨與精神追求巧妙融合,語言靈動精緻,意境清幽深遠,獨具藝術魅力 。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