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 和楊民瞻賦牡丹韻

宮粉厭塗嬌額,濃妝要壓秋花。西眞人醉憶仙家。飛佩丹霞羽化。 十里芬芳未足,一亭風露先加。杏腮桃臉費鉛華。終慣秋蟾影下。
拼音 朗读

注釋

「民瞻見和,復用前韻」:四卷本乙集作「賦丹桂」,玆從四卷本甲集。 楊民瞻:其名莫考,當亦居上饒者。宋·韓淲《聞民瞻久歸一詩寄之》:「我居溪南望城北,最高園臺竹樹碧,眼前帶湖歌舞空,耳畔茶山 陸子宅。知君纔自天竺歸,那得緇塵染客衣?日攜硏席過阿連,怡神散髮思采薇。」又《和民瞻所寄》詩:「南北一峰高可仰,東西二館隱誰招?園居好在帶湖水,冰雪春須積漸消。」宋·趙蕃《以歸來後與斯遠倡酬詩卷寄辛卿》:「人家饋歲何所爲?紛紛酒肉相攜持。我曹饋歲復何有,酬倡之詩十餘首。……公乎比復何所作?想亦高吟動清酌。賓朋雜遝孰爲佳?咸推楊、范工詞華。」按:所謂「楊、范工詞華」,范必指范廓之,楊則當爲楊民瞻也。果爾,則民瞻當爲范廓之一同從遊於稼軒者。惜其生平別無可考耳。 「宮粉厭塗嬌額」句:《太平御覽·卷三十·〈時序部十五·人日〉》:「《雜五行書》曰:『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今梅花粧是也。』」宋·王安石《與微之同賦梅花的香字》詩:「漢宮嬌額半塗黃,粉色凌寒透薄妝。」 要壓:王詔校刊本及四印齋本作「再壓」 西眞人:南宋·曾慥《類説·四六》引《續靑瑣高議·賢雞君傳》:「賢雞君魯敢,西城道上遇靑衣曰:『君東齋,客伺久矣。』歸歩庭際,見女子揉英弄蕋,映身花陰。君疑狐妖,正色逺之,女亦徐去。月餘,飛空而來,曰:『奴西王母之裔,家於瑤池 西眞閣。』恍如夢中,引君同跨彩麟,在寒光碧虛中,臨萬丈絶壑,陟蟠桃嶺,西顧瓊林,爛若金銀世界,曰:『此瑤池也。』藍波烟浪,瀲灔萬頃;珠樓玉閣,玲瓏千疊。紅光翠靄間,若虹光掛天,雨脚貫地。命君昇西眞閣,曰『嘗見紫雲娘誦君佳句。』語未畢,見千萬紅妝,珠珮丁當,星眸丹臉霞裳人,面特秀麗艷發,其旁,西眞曰:『此吾西王母也。』久之,紫雲娘亦至。西眞曰:『此賢鷄君也。』須臾,觥籌遞舉,霞衣吏請奏《鸞鳳和鳴曲》,又奏《雲雨慶先期曲》。酒酣,復入一洞,碧桃艷杏,香凝如霧。西眞曰:『他日與君人間還,雙栖於此。』君乃辭歸。」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宮粉:宮中所用的粉,這裏形容牡丹的顏色如同宮中粉飾一般嬌豔。
  • 厭塗嬌額:厭,有滿足之意;塗嬌額,古代女子有在額頭塗飾妝容的習俗,這裏說牡丹花像是不屑於像女子那樣只是淡淡地裝飾嬌額。
  • 西真:即西王母,古代傳說中的女神 。
  • 醉憶仙家:喝醉後回憶起仙境之事。
  • 飛佩:神仙飛行時身上玉佩飄動,形容姿態輕盈。
  • 丹霞羽化:丹霞,紅霞;羽化,道教稱飛昇成仙,這裏指如在紅霞中飛昇成仙般的美妙姿態。
  • 風露先加:先受到風露的滋潤。
  • 杏腮桃臉:形容牡丹如同杏花、桃花般嬌豔的花朵。
  • 鉛華:指脂粉,這裏形容牡丹的豔麗色彩好像是精心塗抹了脂粉。
  • 終慣:終究習慣。
  • 秋蟾影下:秋蟾,秋月,秋天的月亮;影下,月光之下 。

翻譯

那牡丹花呀,不屑於淡淡地塗抹嬌俏的額頭,偏要以濃豔的妝容去壓倒秋天盛開的花兒。它好似西王母醉酒後回憶起仙家美妙境地,身姿輕盈,玉佩飛揚,如同在紅霞中飛昇成仙一般。十里之地瀰漫的芬芳還不足以形容它,一座小亭裏它最先受到風露的滋潤惠澤。它那如杏腮桃臉般嬌豔的花朵啊,似乎費了很多脂粉去妝點,可到後來終究還是習慣在秋日明月的清輝之下獨自綻放。

賞析

這首詞以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描寫展現了牡丹的豔麗與獨特氣質。上闋中將牡丹比作不屑淡妝的美人,又與神話中的西王母相聯繫,賦予牡丹一種超凡脫俗、豔麗高貴的神韻,如仙人般縹緲美妙。下闋則從其芬芳四溢以及生長環境來進一步描述,即便精心裝扮過,最後卻選擇在秋月下綻放,體現出一種遺世獨立的姿態。全詞將牡丹擬人化,在對牡丹的描繪中,不僅展現了其外在的豔麗,更挖掘出一種內在的精神氣質,既有着明豔動人之美,又有着遠離塵世的高潔與優雅。同時,詞中用典自然,意象飽滿豐富,體現了辛棄疾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卓越的藝術表現力 。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