緑頭鴨 · 七夕

嘆飄零。離多會少堪驚。又爭如、天人有信,不同浮世難憑。佔秋初、桂花散採,向夜久、銀漢無聲。鳳駕催雲,紅帷卷月,泠泠一水會雙星。素杼冷,臨風休織,深訴隔年誠。 飛光淺,青童語款,丹鵲橋平。看人間、爭求新巧,紛紛女伴歡迎。避燈時、彩絲未整,拜月處、蛛網先成。誰念監州,蕭條官舍,燭搖秋扇坐中庭。笑此夕、金釵無據,遺恨滿蓬瀛。敧高枕,梧桐聽雨,如是天明。
拼音

注釋

緑頭鴨:詞牌名。《欽定詞譜·巻三十七》,曰:「(《多麗》,)一名《鴨頭緑》,周格非詞名《隴頭泉》。此調有平韻、仄韻兩體。」牛眞人道淳詞名《跨金鸞》。唐·杜少陵《麗人行》詩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多麗」一詞本此。一説「多麗」本爲妓女名。淸毛稚黃《塡詞名解·巻三》:「《多麗》,張均妓,名多麗善琵琶,詞采以名。一名《多麗曲》,一名《緑頭鴨》。然《緑頭鴨》是唐教坊曲名。今詞本亦有分屬者,以平韻者爲《緑頭鴨》,仄韻者爲《多麗》。卓人月曰:『多麗,張均妓名善琵琶者也。』」故調名之本意爲詠歌妓。另説《多麗》本唐教坊曲名,傳入北宋,用爲詞牌。《歴代詩餘·復齋漫録》:「蔡君謨時知泉州,寄良定公書云新傳《多麗》詞,述宴遊之娛,使病夫舉首增嘆耳!又近者有客至自京師言,諸公春日多會於元伯園池,因念昔遊輒形篇詠,『緑渠春水走潺湲,畫閣峰巒映碧鮮。酒令已行多盞側,樂聲初以翠裙圓。淸遊勝事傳都下,《多麗》新詞到海邊。曾是尊前沉醉客,天涯回首重依然。』」以晁次膺《緑頭鴨·詠月》爲正體。雙調一百三十九字,前闋十四句六平韻,後闋十二句五平韻。另有諸平韻變體,雙調一百三十九字,前闋十三句六平韻,後闋十一句五平韻。又仄韻變格,雙調一百四十字,前闋十四句六仄韻,後闋十二句五平韻。 「離多會少堪驚」句:宋·張宛丘《七夕歌》:「七月七夕河邊渡,別多會少知奈何。」 「又爭如、天人有信,不同浮世難憑」句:謂牛女雖一年一會,然終有憑準,不似人世之反覆無常也。 桂花:指月光。宋·周美成《解語花·髙平元宵》詞:「桂華流瓦,纖雲散、耿耿素娥欲下。」 銀漢無聲:宋·蘇東坡《陽關曲·中秋月》:「暮雲收盡溢淸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泠泠一水會雙星。素杼冷,臨風休織,深訴隔年誠。飛光淺,靑童語款,丹鵲橋平」句:南朝梁·宗懍《荆楚歳時記》:「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風俗記》:「織女七夕當渡河,使喜鵲爲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爲梁以渡織女故也。」靑童喩牛郎。陳邵《通幽記》載天女靑童與趙旭歡娛事。 「看人間、爭求新巧,紛紛女伴歡迎。避燈時、彩絲未整,拜月處、蛛網先成」句:南朝梁·宗懍《荆楚歳時記》:「七月七日,爲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鍼,或以金銀鍮石爲鍼,陳几筵酒脯瓜菓於庭中以乞巧,有蟢子網於瓜上,則以爲符應。」 監州:卽通判。 「笑此夕、金釵無據,遺恨滿蓬瀛」句:唐·白樂天《長恨歌》:「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絶期。」 梧桐聽雨:唐·温飛卿《更漏子》詞:「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最苦。一葉葉,一聲聲,空堦滴到明。」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爭如:怎如,不如。
  • 天人有信:指牛郎織女每年七夕能如約相見,天人守信用。
  • 浮世難憑:人間世事難以有信用、難以依靠。
  • 銀漢:銀河。
  • 鳳駕:以鳳爲車駕,這裏指織女乘坐的車。
  • 泠泠(líng líng):形容水流聲。
  • 素杼(zhù):白色的織布梭子,這裏代指織布之事。
  • 飛光:時光飛逝。
  • 青童:神話中的仙童。
  • :誠懇,緩慢。
  • 丹鵲橋:神話中牛郎織女相會跨越天河的橋。
  • 新巧:在七夕節,女子們乞巧。
  • 監州:辛棄疾時爲福建路提點刑獄 ,職位類似「監州」 。
  • 蓬瀛:蓬萊和瀛洲 ,傳說中的仙山,這裏指代仙界。
  • 欹(qī):斜靠着。

翻譯

可嘆人生漂泊流離。分離的日子多相聚的時刻少,實在讓人驚心。怎比得上天上仙人守有信用,不像人間世事無常難以依存。恰值初秋,桂花散發着香氣,到了夜深,銀河悄然無聲無息。鳳車催着雲彩,紅色帷幕中卷着明月,清泠泠的天河上牛郎織女雙星相聚。潔白的梭子透着清冷,織女迎着秋風停下織布,深情訴說着隔年未見的情意。時光匆匆,仙童話語緩慢,丹鵲搭成的橋寬闊平坦。看人間,女子們爭着乞巧,衆多女伴歡喜相迎。避開燈光時,五彩絲線還未整理好,拜月之處,蛛網卻先結好了。有誰會念及我這個監州,官舍冷落淒涼,我搖着秋扇坐在庭院中。好笑在這個七夕佳節,沒有金釵之類美好的事物,遺憾滿滿充塞天地間。我斜靠在高枕之上,聽着梧桐葉上雨聲陣陣,就這樣一直到天明。

賞析

辛棄疾這首《多麗·七夕》別具一格。上闋先以自身漂泊離散之感開篇,生出羨慕牛郎織女守信相聚之意。通過描繪七夕夜的秋景,如桂花、銀河等,營造出一種清幽而充滿神話氛圍的意境。接着細膩描寫牛郎織女相會的情景,刻畫織女情感,體現出他們的深情。

下闋由天上轉入人間,描寫人間女子乞巧的熱鬧場景,與自己冷落的官舍生活形成鮮明對比,襯托出詞人的孤獨寂寞。最後幾句,詞人以「金釵無據,遺恨滿蓬瀛」進一步道出內心遺憾,斜靠高枕聽梧桐夜雨到天明的描寫,更顯其落寞惆悵之情。整首詞借七夕這一傳統題材,將天上人間交織,個人身世之感融入其中,情感深沉複雜,既有對時光流轉、人生離合的喟嘆,又有無可奈何的孤寂,展現出辛棄疾詞作豐富的情感世界和獨特藝術魅力 。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