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天 · 有感

· 汪莘
美人家在江南住。每惆恨、江南日暮。白蘋洲畔花無數。還憶瀟湘風度。 幸自是、斷腸無處。怎強作、鶯聲燕語。東風占斷秦箏柱。也逐落花歸去。
拼音

所属合集

#杏花天

《杏花天·有感》是宋代汪莘的一首詞。此詞可作爲一首很美妙動聽的無題情歌來欣賞。

賞析

“美人家在江南住,每惆悵江南日暮。”詞中特別標出“美人”二字,也許要說明這首感懷之作,通過美人香草。她家住江南,卻爲江南的日暮而惆悵。“日暮”,在古典詩詞中往往帶有象徵意義。《離騷》:“日忽忽其將暮。”王逸注:“言己誠欲少留於君之省閤,以須政教,日又忽去,時將欲暮,年歲且盡,言己衰老也。”又《離騷》:“恐美人之遲暮。”王注:“年老耄晚暮,而功不成,事不遂也。”宋寧宗嘉定年間,下詔求諍言,汪莘以布衣三上封事,不用。詞雲惆悵日暮,當含深慨。南宋政權偏安江南,詞中重複“江南”一語,亦有用意。三、四句,由江南日暮所見的景色而懷想起故人。“白蘋洲”,長着蘋花的沙洲。樑柳惲《江南曲》:“汀洲採白蘋,日晚江南春。”又,蘇軾《漁家傲》詞:“汀州蘋老香風度。”見到那洲畔開遍了素潔的蘋花,便憶起晚風吹過瀟湘水面時縹緲的景色。“還憶瀟湘風度”,點題“有感”本意,亦本柳惲《江南曲》“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意。 憶瀟湘,即憶遠人。作者尚有《乳燕飛·汪子感秋採楚詞賦此》詞雲:“念往日佳人爲偶。獨向芳洲相思處,採蘋花杜若空盈手。……木葉紛紛秋風晚,縹緲瀟湘左右。見帝子冰魂廝守。”詞人之感亦大矣!詞中的“美人”、“佳人”恐怕也是有所寄託的吧。 換頭二句,具見風骨。本來已沒有可讓自己悲痛斷腸之處,又何必勉強去作那宛轉的燕語鶯聲呢!“幸自”句,實是怨憤之語。本正是“何處春陽不斷腸”(唐無名氏《春陽曲》),觸目生悲,詞人才故意說斷腸無處,亦猶東坡《臨江仙》“歸來欲斷無腸”之意。 宋寧宗開禧年間下詔攻金,後因軍事受挫,向金人求和。楊皇后與史彌遠等相結,殺害主張伐金的韓侂冑。嘉定元年與金達成屈辱的“嘉定和議”。史彌遠專政,粉飾太平,朝野上下,一片歌舞昇平。汪氏詣闋上書,亦在此時,詞雲不願“強作鶯聲燕語”,自有品格。 “東風”二句,以景語作結,含思無限。東風吹送着落花,“美人”也無心去彈弄秦箏,便隨着飛花緩緩歸去。“占斷”,猶言佔盡。秦箏“,補足”鶯聲燕語“。不說罷理秦箏,而說”東風占斷“,用意十分委婉。汪莘的《方壺存校》中有詞二卷,都是些豪邁奔向之詩,而這首《杏花天》卻如此明亮清秀,不同於其它作品。詞題”有感“,所感何事,已無資料供考證,我們無妨把它作爲一首很美妙動聽的無題情歌來欣賞。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白蘋洲:生滿蘋草的水邊小洲。“蘋”,讀作“pín”。
  • 瀟湘風度:這裡指如瀟湘地區般的一種韻味風格。
  • 斷腸:形容極度悲傷。

繙譯

美麗的女子家在江南居住。常常在惆悵、憂愁於江南的日暮時分。那白蘋洲的岸邊有無數的花兒。還廻憶起那如瀟湘般的風姿韻味。幸好自然是沒有極度悲傷的地方。又怎麽勉強去作出鶯啼燕語般的聲音呢。東風佔據了秦箏的弦柱。也隨著落花一同歸去了。

賞析

這首詞通過描繪江南的景象以及女子的情感思緒,營造出一種惆悵而又有些幽怨的氛圍。詞中以白蘋洲畔的花暗示美好的情境,廻憶起瀟湘風度增添了一份獨特的韻味。強調“斷腸無処”表現出內心雖然傷感卻也無奈。結尾東風與落花歸去,更有一種時光流逝、美好易逝的感慨,整躰給人一種細膩而略帶憂傷的情感躰騐。

汪莘

宋撫州臨川人,字叔野。汪革弟。高宗建炎二年進士。爲呂希哲門人,學行亞於其兄。喜爲詩歌,齋名歸愚。爲洪州推官。卒年七十餘。有《歸愚集》。 ► 2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