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注釋
「但別院、笙歌一片」句:宋·秦觀《海棠春》詞:「宿酲未醒宮娥報,道別院笙歌會早。」
更問:豈可問。
故故:頻頻,亦可作「故意」或「特意」解。
序
這闋詞鄧廣銘先生附於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原因説是由於詞中「病來自是於春嬾」等語,和是年所作之「病笑春先到,閑知嬾是眞」的《南歌子》所述意興正相合之故。
考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稼軒雖然被廢,居在上饒家中,但這時他年紀不過四十六歲,尙在壯年,精神不見頽廢。而且從他在帶湖經營的新居看,有室百楹。堂前的柱子爲楹。百楹,可見其寛廣。而且「東岡西阜,北墅南麓,以靑徑款竹扉,錦路行海棠,集山有樓,婆娑有堂,信步有亭,滌硯有渚。」可見其恢宏,居在這裏,縱是貶謫,當亦興致不淺。傳説朱熹聽説稼軒的這座莊園甚爲宏麗,特地潛入去看,詫爲耳目所未睹。則可見稼軒此時意氣與此詞全不合拍。所以在這時,他不會蜩螗如此詞。就《南歌子》而言,除了上闋主要講的是參玄入《契》,沒有多大意味外,下闋雖有感慨也屬一般。如「病笑春先到,閑知嬾是眞。百般啼鳥苦撩人。除卻提壺,此外不堪聞。」這裏雖有「病」,最多,較之過去,不過是閑嬾而已。至於撩人的鳥聲,不外乎有感於「行不得也哥哥」或是「不如歸去」之類罷了,還是屬於他一貫的報國無門的思想。與他這闋「楊花也笑人情淺」,連一個過客也沒有的自是不倫。而且「蛛絲網遍玻璃盞,更問舞裙歌扇」也不類。所以有人認爲不能附於淳熙十三年。
稼軒經過長期閑置以後,始於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再任福建提典刑獄。是年九月,攝帥事。次年秋,兼福建安撫使。到寧宗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冬十月再次落職。衹有到了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以後,這時他不僅落職,連他的宮觀也罷了,就是説,他的生活來源也斷了。加上這時他那大一片家園又毁於一場大火,眞箇是禍不單行,天災人禍,接踵而來。以致他這時不得不遣散他的侍姬,就連爲他管理文札的愛姬錢錢也不得不遣走。臨行作了一闋《臨江仙》送她:
一自酒情詩興嬾,舞裙歌扇闌珊。好天良夜月團團。杜陵眞好事,畱得一錢看。歲晚人欺陳不識,怎教阿堵畱連。楊花楡莢雪漫天。從今花影下,衹看綠苔圓。
這闋詞在意興上纔是與《杏花天》是相吻合的。這裏是「舞裙歌扇闌珊」,那裏是「更問舞裙歌扇」。這裏正羨慕杜甫雖窮,還能「畱得一錢看」,而他一個錢錢還不能不送走;那裏恰好是「多少鶯啼蝶怨」,蓋他的侍姬們都不得各自東西啊。這裏是「歲晚人欺程不識」,那裏是「楊花也笑人情淺」。措辭雖別,而意境則全同。所以此詞應列入這闋之後纔對。同時,根據他的「舞裙歌扇闌珊」以及他幾乎無法生活來看,則可看他的《好事近》:
醫者索酬勞,那得許多錢物?衹有一個整整,也和盤託得。下官歌舞轉凄凉,賸得幾枝笛。覷著這般火色,告媽媽將息。
「歌舞凄惶」,無錢付醫藥費,當也是此時的作品而不應放在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前後。此詞見於周煇的《清波雜志》。是書成於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淳熙過此即爲慶元。所以成於這時,與時間也一致。正是因爲侍姬都散了,所以這年春天,纔有感於「別院笙歌一片,」這纔有感於今,沒個小鬼上門了。
首句「病來自是於春嬾」。病了,自然是於春事就嬾得管了。這「病」,也許是生理的,窮愁潦倒嘛,病也不新鮮。但古來病字多作憂患貧窮的同義詞。人一窮困了,當然於春事也就勤快不了。自己於春事爲嬾,然而別院此時的笙歌,正響成一片。兩兩對照,何等鮮明。這不僅想起昔日的繁華、熱鬧都衰歇了,更傷心的是,旣然主戰派落到了如此地步,那箇笙歌一片的別院,作爲政治對立物,當然就是主和派了。自己這裏旣然是酒杯塵封,那麽昔日的清客此時也都過到那邊去了吧。當「下官歌舞轉凄惶,賸得幾支笛」都不得不作爲貨幣而付作酬勞的時候,就不用談什麽歌舞了。歌妓雲散,酒杯塵封,則無人上門也就可想而知了。這時唯一和以前一樣的就衹有楊花,對他是依舊是熱情地沾衣撲面,沒有因他這麽窮病而嫌棄得遠遠地離開他。而且當作者正感到辛酸時,倒感到一如平時的楊花,反而因憤世俗之澆薄,似更故意的親熱了。這親熱,正表現在它「笑人情淺」。這一「笑」字,冷峻極。人們往往以水性楊花比喩薄情,他這裏卻認爲楊花反而比人之情是更爲深厚的。對輕薄的楊花,居然有不能承受之重的感慨,則這箇世道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軟如輕絮的楊花,在他手裏卻成了沉重的鞭撻。寄慨之深,不止翻案文章寫得好而已。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嬾(lǎn):同「懶」。
- 別院:正宅之外的宅院。
- 笙歌:泛指奏樂唱歌。
- 玻璃盞:玻璃杯。
- 故故:屢屢,常常。
翻譯
自從生病後自然就對於春天很慵懶。但別的院子裏,卻是一片奏樂唱歌的聲音。蜘蛛絲布滿了玻璃杯,還去詢問那舞裙和歌扇!有多少像鶯兒愁苦、蝴蝶哀怨般的情緒,甚至在夢裏,春天歸去也不管不顧。楊花也嘲笑人情淺薄,屢屢地沾在衣服上撲到面前。
賞析
這首詞以景襯情,通過描繪春天裏別院的熱鬧笙歌與自己的慵懶形成對比,表現出詞人因病而致的鬱郁心境。蜘蛛絲布滿的玻璃盞暗示着一種落寞與孤寂。「鶯愁蝶怨」進一步烘托出內心的愁苦。而楊花「故故沾衣撲面」,更寫出了一種無端的煩擾和人情的淡薄之感。全詞語言生動,情感細膩,於看似平淡的描寫中蘊含着深深的無奈和愁緒,將春天的景象與個人的心境巧妙融合。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好事近 · 醫者索酬勞 》 —— [ 宋 ] 辛棄疾
- 《 偶題 其一 》 —— [ 宋 ] 辛棄疾
- 《 念奴嬌 · 再用前韻,和洪莘之通判丹桂詞 》 —— [ 宋 ] 辛棄疾
- 《 沁園春 · 帶湖新居將成 》 —— [ 宋 ] 辛棄疾
- 《 最高樓 · 慶洪景廬內翰七十 》 —— [ 宋 ] 辛棄疾
- 《 即事示兒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和呉子似山行韻 》 —— [ 宋 ] 辛棄疾
- 《 鶴鳴亭絕句四首 》 —— [ 宋 ] 辛棄疾